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們既要充分認識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的戰略地位,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要清醒認識當前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手抓好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一手抓好監管規范,切實防范資本平臺的野蠻生長和市場壟斷問題。
開啟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戰略布局的“綠燈”
強化數字化的生產平臺。數字經濟發展可以提高資本利用效率和傳統產業鏈生產效率。目前傳統生產制造業亟須通過產業數字化實現轉型升級。產業數字化過程就要求生產制造類企業從生產環節入手并延伸到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并嵌入數字化的各類服務,如金融服務鏈路、智能化采購鏈路、售后服務鏈路等,以此把工廠內部的自動化轉變成工廠之間的數字化,最終提高全產業鏈生產效率。
優化數字化的消費平臺。零售新時代已經到來。以電商為主的數字化消費平臺所蘊含的新的交流、交易模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模式和社交結構變革的重要推動力。我國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網絡零售國,隨著生物識別技術、AR購物、云貨架、無感支付、智能試裝鏡等前沿技術日趨成熟,零售新場景和新體驗快速演化,商業零售呈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態勢,“高端超市+生鮮餐飲”的新業態已經形成,亟須優化數字化消費平臺的資源配置。
細化數字化的服務平臺。首先,實現線下流程的線上化。通過數字化將線下流程和內容轉到線上,讓傳統服務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連接特點實現規?;嵘F浯?,還要重構服務場景。傳統服務行業數字化過程本質上就是通過重構服務內容來提高服務效率。通過產業數字化,傳統服務企業可以嵌入多平臺和多場景,如金融服務可以嵌入到支付平臺、電商平臺、租房平臺、售車平臺、出行平臺等,從而實現個性化與規?;Y合的商業模式。
深化數字經濟管控平臺。產業數字化一方面激發了創新、提高了效率、拓展了發展空間,但另一方面也會集聚資本、加深數字鴻溝等。因此,發揮數字經濟平臺促進資源配置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深化數字經濟平臺的監管規范,積極探索構建在創新、稅收、反壟斷、國際規則、信息技術風險與安全等方面的數字經濟管控規則體系。
設置規范數字產業化運行秩序的“紅燈”
抓住數據所有權。數字產業化最關鍵的“資本”是數據的所有權。互聯網因其數據的快速復制性,導致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因此要讓數據生產者擁有數據的所有權,同時還要擁有一定的使用權和收益分配權;數據的采集者和服務提供者擁有收益分配的優先權,以此鼓勵對數據的采集、治理和服務行為。同時,還可以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等特點建立一個第三方組織來承擔數據的儲存、供給等工作,該組織對所有數據均沒有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
加強“大數據”算法治理。一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監管。從過去的分布式監管,向利用算法進行數字化監管轉變,即只監管數據、通過數據進而監管其他。在監管的過程中,通過區塊鏈把數據“控”起來、“算”出來,再逐層向下延伸。二是對算法本身的監管,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算法已經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也要看到算法對社會治理帶來相應的沖擊和挑戰,算法黑箱、算法歧視成為不可規避的問題,加強對算法本身的監管,也是“大數據”時代的題中應有之義。
促進透明式監管。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伴隨著個人信息泄露、算法歧視、科技倫理等一系列問題。其解決途徑不能靠人管算法,而要靠算法管算法,要以算法為核心建立數字經濟的透明監管制度。通過加強非經營性數據的共享,規范企業的同質競爭及數據的無原則采集,探索個人數據中立托管等多模式應用,提高監管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