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永恒主題,關系黨的形象、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制定出臺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堅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推動黨風政風煥然一新,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實現了從“關鍵少數”示范到“絕大多數”參與的實踐飛躍與政治生態煥新。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即“中央八項規定”。之后,黨中央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通過階段性推進實現作風質變,推動遵規守紀從行為自覺內化為思想自覺。領導干部發揮“頭雁效應”,各級干部層層傳導壓力,形成上下聯動的強大合力,激活基層治理效能,黨風政風好轉帶動社風民風向上。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也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需要不斷創新監督模式、強化制度保障、優化文化治理,推動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
創新監督模式,推動治理升級。通過科技賦能監督革新,構建全周期閉環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智能監督模型,精準捕捉隱形“四風”新變種,實現動態預警與重點治理。創新群眾監督機制,在基層推行“觀察員”制度,動員群眾代表參與作風監督,暢通民意直通車,使群眾既是政策受益人也是治理參與者。深化紀檢監察改革,打通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的協同通道,形成“紀法貫通”的立體監督網。通過制度整合提升監督體系的整體效能,構建“技術+群眾+制度”三位一體的新型監督模式,為作風建設向縱深推進提供堅實保障。
強化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效應。建立相關制度動態迭代機制,針對“四風”新變種和群眾新期待,定期評估制度效能,及時修訂完善細節,確保制度規范始終貼合實際、與時俱進。打通作風建設與營商環境優化的雙向通道,將干部服務效能納入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以企業和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進作風成效。同時,把優化營商環境的創新舉措轉化為作風建設制度成果,增設作風建設量化指標作為干部考核內容,構建涵蓋服務態度、辦事效率、廉潔自律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讓作風表現可衡量、可追溯、可比較,倒逼干部既抓發展顯績、更重作風潛績。通過制度更新、政策協同、考核創新三管齊下,形成作風建設制度體系的乘數效應。
夯實文化底蘊,塑造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將紅色家風建設深度融入反腐敗源頭治理,通過挖掘革命先輩們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家風故事,建立“家庭—組織—社會”協同教育機制,讓紅色基因轉化為黨員干部的作風基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創新清廉文化傳播載體,開展“廉潔單元”創建活動,推動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等打造各具特色的廉潔文化場景,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文化浸潤效應,使崇廉尚潔成為社會新風尚。運用新媒體矩陣完善作風建設話語體系,采用短視頻、動漫等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作風建設典型案例。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讓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密碼煥發時代魅力,匯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正能量。(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張曉紅;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基地研究員,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天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