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以筑牢經濟基本面根基引領資本市場穩健發展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雖面臨外部沖擊與內部增長動能調整的挑戰,但同時也呈現韌性特征:國內先進生產要素競相迸發,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結構轉型取得進展,結構紅利持續釋放。我國經濟發展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底氣足,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變,能夠有效支撐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未來應在穩固經濟基本面的同時,持續推進結構調整與創新突破。

    【關鍵詞】經濟基本面 消費驅動 結構轉型 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832.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8.003

    【作者簡介】張輝,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商務部全球價值鏈專家工作組專家。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主要著作有《全球價值鏈下地方產業集群轉型和升級》、《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效應和驅動機制》、《我國貨幣和財政政策傳導機制與宏觀調控研究》、《一帶一路:區域與國別經濟比較研究》(合著)、《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實踐40年》(合著)等。


    引言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外部不確定性對中國經濟構成持續挑戰。與此同時,國內社會預期偏弱、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長面臨一系列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承受著較大壓力。一方面,國際環境沖擊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我國進出口環境不確定性加大,激進關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挫傷資本市場的預期和信心;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需求相對疲軟,消費與投資增長乏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受到制約,直接影響股市走勢。經濟基本面是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石,經濟運行狀況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盈利能力、投資者的收益水平和信心,從而對資本市場的長期表現起到重要作用。

    我國經濟面臨外部沖擊與內部增長動能調整的挑戰,但我們也要看到,國內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供給端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需求側一系列結構性優化趨勢逐漸凸顯。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發展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底氣足,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變,能夠有效支撐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先進生產要素競相迸發,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

    生產要素的內容范疇和結合方式直接體現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的提質增效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方向。先進生產要素的充足供給、暢通流動和高效配置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保障。當前,我國先進生產要素競相迸發,要素間組合方式不斷擴展,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的聚集和順暢流動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穩步發展。

    科技創新展現強勁動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實現自主化,突破“卡脖子”的技術封鎖,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顯著。國產芯片通過堆疊技術實現性能的大幅提升,國產軟件和操作系統逐漸完備,存儲顆粒質量和規模進入世界前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系統推進,一系列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部分領域實現從“追趕”到“領跑”的突破。2024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8%,基礎研究經費同比增長10.5%,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同比增長13.5%,專利創造質量持續提高。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7月,中國的熱點論文占世界總量的48.4%。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程度不斷加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產業升級的需求引導科研技術攻關方向,而技術革命性突破會促進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牽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創新成果只有轉化為產業動能,將科技研發與產業升級相結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重構產業競爭優勢,才能使創新真正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4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4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科技創新成果正持續塑造產業發展優勢。

    勞動人口基數龐大,人力資本優勢不斷凸顯。人才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先導,供應鏈的進步以人才鏈的建設為依托。高技能的人才儲備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塑造了我國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優勢。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通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層次培養體系,有效推動了社會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本積累。當前,我國人才紅利正在形成,受過高層次教育的人口數量不斷提高。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到2.5億人。從2013年到2023年,我國研究生畢業生數從51.36萬人增長到101.48萬人,翻了將近一番,其中畢業博士生數從5.31萬人增長到8.71萬人,增長了約64%。2024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了現代職業教育在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任務。通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產業工人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與產業需求實現無縫銜接,有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教育強國建設將人口規模巨大的特征轉變為人才儲備豐富的優勢,使人才培養與生產力進步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1]為我國經濟發展夯實了人才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理學和工學研究生畢業生人數從21.87萬增長到35.79萬,增長了約64%,其中理學和工學博士畢業生人數從2.77萬增長到4.72萬,增長了約70%。一批又一批受過高層次教育的人才投身于學術研究和產業實踐,為我國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注入新活力。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達到724.10萬人年,與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從2013年的249.40萬人年增長到2023年的481.67萬人年,翻了將近一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辦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人員數從2013年的238.79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458.90萬人,也翻了將近一番。我國以兩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等為主體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數量超過4萬人。[2]2024年中國內地高被引科學家人數達到1405人,占全球20.4%,位居全球第二位。[3]

    數據要素潛能不斷激活,與其他要素協同效率提升。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數字產業化為經濟社會提供算力、算法和數據,產業數字化為產業全要素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撐。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與其他生產要素深度融合,改變了生產方式和運行效率。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據要素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日益強勁。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約占GDP的10%,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9%,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網民規模增加至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78.6%。規模巨大的網絡基礎推動數字消費市場蓬勃發展。我國加快建設以人工智能、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其前置效應不斷釋放,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數字生態進一步融合,成為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暢通要素流動的紅利持續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部署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改革舉措,《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等法規文件相繼印發,強調通過深化改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提升經濟循環效能。當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郵政快遞網和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超過600萬公里,跨區域的基礎設施體系和低成本的物流體系基本形成;5G基站、工業互聯網、基礎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傳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全國范圍內商品生產和需求的有效對接,極大地降低了地理分割度,保障了商品和服務的高效率低成本流通。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制度層面,我國向縱深推進價格改革,全社會97.5%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形成;針對一些隱蔽性、歧視性的市場壁壘,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地方保護主義,持續提升市場整合度,商品基本實現自由流動。要素市場化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以勞動要素為例,2014年我國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并有序放開城市落戶限制,促進了勞動力要素跨區域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

    針對統一大市場中仍存在的“堵點”,我國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健全要素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并促進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印發以來,要素市場化建設持續深化,勞動力戶籍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高標準技術要素市場基本建立,數據要素立法與標準制定取得重要進展,各類生產要素的暢通流動和高效配置釋放了更多的改革紅利。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突破6.8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1.2%。市場建設對技術要素流通和配置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激勵,有效推動了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為進一步推動先進生產要素積累和流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要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投入,持續提升R&D經費強度,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突破技術瓶頸。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深化產學研合作,提高專利產業化率,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產業動能。二要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產教融合,提升產業工人技能水平。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投身創新實踐,進一步壯大科技人才隊伍,為產業升級和資本市場注入活力。三要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化規則,促進數據跨行業、跨區域流動,提升其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協同效率。四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戶籍制度,推動勞動力自由流動;健全土地、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規則,優化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暢通要素循環,釋放改革紅利。

    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

    企業是實現要素增值的主體,是資本市場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企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資本市場的信心和預期。當前,中國正加速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和有力的政策保障。這一過程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效率,還為企業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產業體系完備,產業廣度與韌性兼具。農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產業。2024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制造業是體現國家創造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全球占比為30%,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規模化生產和完備的供應鏈網絡,增強了我國對原材料、零部件及市場需求波動的適應能力,降低了對外依存度,可有效抵御外部沖擊導致的“斷鏈”風險,構筑更具韌性和安全性的產業體系。服務業是當前我國第一大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7%,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2013~2023年,我國服務業年均新增就業741萬人。2019~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9%、12.3%和12.0%,直播帶貨、即時零售、遠程醫療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我國服務業加快培育新動能,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支撐。

    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產業層級持續攀升。傳統產業作為經濟“壓艙石”,其改造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基,我國煤炭開采、化學原料等傳統行業利潤總額與資產規模均居前列,在總資產利潤率超10%的行業中,傳統產業占比顯著。這些行業不僅支撐著就業與經濟穩定,更通過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釋放新動能。新興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細化的八大新興產業分類覆蓋從通信技術到綠色環保等多個關鍵領域。2024年,高技術制造業增速達到8.9%,更多高科技屬性的新產品加速出海,電動汽車、3D打印機和工業機器人出口分別實現了13.1%、32.8%、45.2%的增長。新能源汽車更是乘勢而上,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產銷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增長34.4%和35.5%,成為全球首個年度產能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全球占比突破70%,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未來產業的超前布局決定著長期發展主動權。工信部提出的六大未來產業方向,涵蓋智能制造、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前沿領域。盡管我國在部分領域尚處研發探索階段,但不斷涌現的技術突破將重構產業體系。創新引領的產業體系發展,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投資者信心,推動股價的穩步上漲并提高市場交易的活躍度。

    生產力布局更加協調有效,區域發展平衡性明顯增強。生產力布局是生產力系統在空間上的分布配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表現出沿海和沿長江的“T字型”生產力布局框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構成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核心,但廣大中西部地區生產要素存在一定程度未被充分利用或外流至其他地區的情況,造成了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眼于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引導資金、技術、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從城市向鄉村轉移,形成傳統產業在區域間的梯度分布,依托不同區域產業基礎和稟賦條件配置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集群、精準布局未來產業。同時,以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互聯互通,實現不同區域在不同行業的精細化分工,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卡點,促進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部地區的先進制造業和西部地區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形成互補格局,為企業拓展市場、降低成本創造了條件。在區域內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構建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集群,促進研發、制造、服務等供應鏈的聚集整合,形成兼具彈性專精和規模化生產的雙重優勢,筑牢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產業發展的新優勢和新動能。

    為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持企業發展進而提振資本市場信心,一要強化產業體系創新引領,加大對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和技術研發補助,推動煤炭、化工等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同時,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聚焦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完善產業鏈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支持量子信息、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研發,增強企業長期增長潛力,為資本市場注入優質資產。二要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深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資金、技術向中西部轉移的激勵機制,推動傳統產業梯度轉移和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支持中部地區承接先進制造業,西部地區依托自身優勢資源發展經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軌道交通線網覆蓋率,打通區域間要素流動瓶頸,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增強產業跨區域布局能力。

    結構轉型取得進展,結構紅利持續釋放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期,經濟需求結構發生一系列有利變化,與供給結構在動態演化中形成良性循環,使得結構紅利持續釋放。隨著需求結構的持續優化,資源從低效領域向高效領域重新配置,在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同時,也為資本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消費驅動型經濟模式初顯。消費是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環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2023年,消費、投資、凈出口占GDP比重分別為55.7%、42.1%、2.1%,最終消費達73.46萬億元,其中居民消費51.21萬億元,增長率為9.35%,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6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5.6%;2024年,受各種因素影響,最終消費增速放緩,達73.58萬億元,[4]增長率為0.16%,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4.5%。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其中居民消費占比約達70%,展現出較強的“穩定器”作用,可以說,我國規模大、增速快、潛力足的內需大市場是穩固經濟的“壓艙石”。

    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耐用消費和服務消費占比上升。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22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5.1%。居民消費品類中,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9.8%,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長10.8%,二者是居民消費提升的兩大增長點。中國于2024年啟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大宗耐用消費品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收入是消費的基礎,21世紀以來,我國始終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2024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314元,相比于2000年的3721元,增長了10余倍,年均增速10.6%。自2009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開始緩慢回落,城鄉區域收入差距也有所收斂,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中低收入人群對消費增長貢獻逐步提高。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增長6.1%,高于平均增速5.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高于城鎮居民,展現出較強的消費潛力。

    產業投資高端化趨勢明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行業投資增速較快。2019~2022年,高技術產業平均投資增速達到1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8.4%和11.4%,分別高于同期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平均增速的12.5個百分點和7.6個百分點。投資效率不斷提升。從融資方面來看,我國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截至2024年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分別為11.9%、13.0%和14.6%,遠高于同期平均貸款增速。

    外貿市場格局趨于多元化,出口產品結構邁向高端化。從全球市場結構來看,近年來,我國積極構建全球多元市場,2024年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規模在我國外貿總額中占比超50%,東盟等新興市場對我國外貿市場貢獻率近六成。對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額已經從2018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大幅降低了美國關稅對我國整體需求的沖擊程度。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出口加快,繼新能源電車、電池、光伏等產業后,3D打印、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產業又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服務貿易快速增長,2024年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額為16573.2億元,增長7.4%;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較快,增幅分別為39.3%、12.2%,體現出我國出口貿易的強勁動力。

    整體來看,我國當前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期,各類要素正在有效匯集,釋放出動能轉化的增長紅利,我們需要適應結構轉型過程,以新發展理念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一要順應居民消費的新需求、新結構和新形態,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落實有關勞動者工作時長的標準與限制,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為居民創造充分的消費時間。酌情考量增加法定節假日、延長帶薪年假日時長,保障帶薪年休假制度實行。同時,要改善旅游消費環境,合理設置旅游接待設施,升級改造旅游消費場所,推動消費高水平需求與高質量供給同步增長。二要強化投資結構的高端化導向。加大對高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通過專項基金、低息貸款等手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專精特新”企業和綠色產業。優化信貸結構,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提升對重大戰略和薄弱環節的融資效率。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投資從規模擴張轉向效率提升,為產業升級和資本市場提供優質標的。三要推動進出口結構多元化與高端化并舉。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拓展新興市場份額,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升外貿抗風險能力。支持高技術產品出口,完善服務貿易發展政策,重點扶持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優化關稅政策與貿易便利化措施,助力企業開拓全球多元市場。

    結語

    2024年,我國整體經濟運行穩定,GDP同比增長5.0%,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3.5%、3.1%,對外貿易展現出較強韌性與活力,出口增長7.1%。資本市場向好發展,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和資金面改善的推動下,各大指數均在2024年9月底出現了強勢反彈并創下新高,市場成交量持續放大。2025年以來,伴隨世界資本市場動蕩,我國股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整體態勢向好,科技股引領浪潮。以DeepSeek為代表的技術突破沖擊了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格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資產價值重估,阿里巴巴、騰訊、小米、比亞迪、中芯國際等企業表現亮眼,有效提振了資本市場信心。債券市場規模穩定增長,2024年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79.3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在市場和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24年第四季度以來,房地產行業呈現止跌回穩的態勢,一線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均出現環比上漲,二線城市的房價止跌回穩,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我國在穩中求進的基調下,保持了經濟運行的總體穩定,并通過新質生產力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結構轉型的持續推進,為資本市場向好發展筑牢堅實根基。2024年,我國經濟增速穩中有升,資本市場展現出較強韌性,股市基本面穩定、債券市場穩步增長,信心逐步回暖。經濟基本面作為金融市場的錨,決定了其長期走勢,而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紅利持續釋放,創新驅動發展潛力日益凸顯,為資本市場提供了穩固根基。

    未來,應堅持以進促穩,通過深化科技創新、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推動產業體系升級與生產力布局優化。同時,聚焦消費升級、投資高端化和外貿多元化,進一步釋放結構紅利,增強企業盈利能力與市場信心。資本市場需強化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通過政策協同與改革創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只有在穩固經濟基本面的同時,持續推進結構調整與創新突破,才能有效應對外部沖擊與內部壓力,確保資本市場長期向好,提振社會發展預期,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繁榮的良性互動,助力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

    注釋

    [1]侯建國:《建設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求是》,2021年第24期。

    [2]吳江:《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紅旗文稿》,2023年第3期。

    [3]《科睿唯安發布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遴選高影響力科學精英》,2024年11月19日,https://clarivate.com.cn/2024/11/19/highly-cited-researchers-2024/。

    [4]國家統計局未直接提供此數據,作者根據2024年GDP增速以及2024年消費、投資對GDP拉動貢獻度進行計算得出。

    Guide the Capital Market to Healthy Develop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Fundamentals

    Zhang Hui

    Abstract: Currently, although China's economy is facing challenges from external shocks and adjustments in internal growth momentum,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y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resilience: advanced production factors at home are emerging,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steadily develop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being accelerated, and the layout of productivity is constantly optimizing;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dividends are continuously released. This demonstrates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table foundation, abundant advantages, strong resilience and sufficient confidence.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long-term favorable trend has not chang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long-term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In the future, while consolidating the economic fundamentals,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make innovation breakthroughs.

    Keywords: economic fundamentals, consumption-drive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責任編輯:李思琪]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88av|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国语|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色五郎|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免费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美女视视频专区|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伊人影视在线观看日韩区|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 国产精品午夜一级毛片密呀 |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日韩午夜激情视频| 日韩黄色片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国产精品蜜芽tv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