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即將開啟的“十五五”征程上,黨員干部當“置頂”民生事,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好事、讓群眾事好辦、把群眾事辦好,做到人民有所需、發展有所為,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立場穩穩當當,校準“辦好事”的價值坐標。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楊善洲,“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援藏干部孔繁森……這些優秀楷模把群眾冷暖寫進行動里,也把公仆情懷刻進群眾心坎里,生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新征程上,更須筑牢為民服務的初心,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常坐百姓的“熱板凳”、常聽百姓的“心里話”,在走訪調研、評價留言中知群眾的心,在家長里短、噓寒問暖中交群眾的心,在優化服務、破解痛點中暖群眾的心,在規范用權、盡心履職中安群眾的心,真正把人民至上,內化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原點。
作風勤勤懇懇,打通“事好辦”的實踐路徑。“群眾盼什么,我們就干什么”,黨員干部為民造福,本質上就是要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履職清單”。如今,從“最多跑一次”改革到“一網通辦”平臺建設,從“跨省通辦”打破地域壁壘到“幫辦代辦”服務特殊群體,這些民生便利變化的背后,正是執政為民理念的實踐突破。要讓“事好辦”持續落地見效,更需自覺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既做好“政策設計師”,更要當好“流程體驗官”,站在群眾視角找痛點、通堵點、解難點,強化監督反饋機制,暢通線上線下渠道,主動接受群眾評議,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讓人民群眾能夠更便捷、更高效地辦事。
成效扎扎實實,兌現“事辦好”的莊嚴承諾。辦好民生實事,關鍵要落到實處、求得實效。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從“看病難”轉為“看好病”,從“憂其居”變為“優其居”,民生改善既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回應“好不好”的期待。要著力推進“民生微幸福工程”,在日常工作中下足繡花功夫,對高頻需求“零距離響應”,對復雜問題“精準診療”,推動“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提升。要健全“跟蹤問效”機制,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常態化督查”。只有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責任”扛在肩上,一錘一錘扎實敲,一棒一棒接力跑,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才能真正站穩人民立場、干到群眾心坎上。(何詩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