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聚焦“一老一小”群體的需求,圍繞“幼有善育”“老有康養”等領域不斷創新實踐,方能持續構建起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普惠的民生保障。
當下,城市發展進入高質量、精細化發展的新階段。對老地段、老街道、老社區的改造升級,正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舒心。諸如小區適老化改造、社區托育園、村社老年食堂等“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正持續優化老年人和小朋友的活動場景。創新實施的“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和“社區照護探訪”,則真正在家門口建起“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各地要聚焦群眾的迫切需求,深入推進配套服務設施的迭代升級,加快打造“社區養老+育幼”新場景、新模式。同時,也要以“為民、便民、利民”初心為導向,建立與人口變化和需求變化相協調的服務保障機制,把工作力度更好轉化為“民生溫度”,讓城市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讓高樓更有“人情味”,讓城市更有“煙火氣”。
為“一老一小”群體做好文化服務,積極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心潤智的作用,不僅能激發生命活力,更能讓人生的廣度得以延伸。比如,戲曲下鄉進社區,讓原本喜愛戲曲的中老年朋友們過足“戲癮”,更讓小朋友們感受到課本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細膩、厚重與悠長。不僅如此,還有公園里的阿姨們換上國風健身服,從廣場舞改練八段錦;原本在村口嘮的家常也“轉移陣地”,學插花、做剪紙的文藝課堂成了老年朋友們社交、娛樂的新天地,都讓人們的身心得到滋養浸潤。因此,各地要創新組織開展種類多樣的“文化服務進社區”活動,滿足“一老一小”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移風易俗、孝善美德的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里。
健康是最為實在的民生關切、最為樸實的大眾愿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一項項健康服務更為老年人提供了厚厚的“安全保障”,比如,民生流感疫苗接種的大巴車開進社區,為老年朋友抵御冬季流感侵襲提供便利與保障;中醫養生課堂進駐社區活動室,專業醫師精確掃盲辟謠網絡“偽養生”“偽健康”話題,傳播科學健康理念;健康教育進校園,讓小朋友們變身“小小宣傳員”,健康知識從此成為課間問答游戲的謎底。各地要持續做好多方位、多場景的“健康宣傳+健康服務”,讓“一老一小”群體能獲取豐富的健康知識,享受優質的健康服務,貫徹落實“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戰略,這一條條歡快流淌的“潺潺溪流”終能匯聚成健康中國的“汪洋大海”。(作者:沈佳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