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就能享受專業理療,價格還比市場價便宜三成。”在廣東江門蓬江區環市街道江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中醫養生館,氤氳的艾草香氣彌漫,李奶奶一邊享受中醫推拿服務,一邊笑著與鄰居分享體驗。這番暖心場景,正是蓬江區探索“公益+低償+市場”模式、推進社區黨群服務體系化的生動寫照。
環市街道江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中醫養生館。
蓬江區貫徹落實廣東省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質行動,深入實施社區服務力提升行動,通過“公益+低償+市場”運營模式,摸清居民需求、引入市場資源、凝聚多方力量,推動黨群服務由“單向供給”向“多元參與”轉變、服務效果從“有沒有”向“優不優”升級。今年以來,全區各黨群服務中心累計服務群眾近萬人次。
摸清居民需求
蓬江區立足“群眾需求在哪里,服務供給就跟進到哪里”的工作理念,通過“線上大數據+線下網格化”雙軌調研,繪制覆蓋全區84個社區、5類重點群體的需求圖譜,精準匹配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打造零工市場、家政服務超市、中醫養生館等特色服務場景。
“現在社區服務越來越貼心了,在家門口就能學到實用技能。”剛參加完環市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小兒推拿培訓的張阿姨說道。
環市街道通過街屬企業幸鄰公司盤活黨群服務陣地資源,與江門開放大學、小天才棋類培訓有限公司、玲杏家服務有限公司等機構合作,以“公益+市場化”模式,聚焦居民興趣愛好,在20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推出職業技能、文化藝術、數字化技能等20多類興趣班、培訓課,并將課程收益的85%反哺社區建設。
環市街道江僑社區與杏玲家開展收納課。
“石沖社區常住人口近萬人,其中60歲以上長者1000多人,還有很多雙職工家庭,家政服務有需求、有市場。”石沖社區黨委委員、居委會副主任胡嘉文說。在石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家政超市,20余個服務項目明碼標價,居民可像挑選商品一樣便捷下單。超市運營以來,已完成訂單130多單,創收超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家政超市不僅提供優質的家政服務,也拓寬了居民就業渠道。目前,已有30余人登記求職,其中不乏寶媽和大齡失業人員,他們正接受相關專業技能培訓,為再就業做好準備。
引入市場“活水”
近年來,蓬江區建成“蓬友圈”、環五邑華僑廣場商圈兩處樞紐陣地,在商業街區打造4個“蓬友+”服務站,用好84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并選址新建、升級改造一批黨群服務中心(站、點),構建“2+4+84+N”城市黨群服務矩陣。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形成“空間優化—錯峰運營—收益反哺”閉環,推動社區服務從“輸血式扶持”向“造血式生長”轉型。
在“蓬友圈”黨群服務中心,每月黨群服務菜單讓陣地使用情況一目了然。通過“黃金時段公益化、空閑時段市場化”的錯峰運營策略,盤活近5000平方米的陣地資源。形體課、書法班、聲樂課等優質課程以低于市場價20%—40%的價格惠及群眾超2.8萬人次,所得收益用于設施升級,實現“服務創收—品質提升—群眾受益”的良性循環。
白沙街道豐樂社區組建“社區觀察團”,召開居民議事會。
白沙街道象山善鄰社區服務公司作為江門首家社區社會企業,對接市場力量推出“專業性”和“公益性”兩張服務清單,涵蓋8個種類、46項惠民服務,并在每周六固定開展“與鄰有約”黨群服務日,為轄區居民提供無償服務。公司通過周末合作托管班等業務創收,并將收益投入社區建設,如更換道路廣角鏡等民生項目,讓“小生意”托起“大公益”,讓社區服務既有民生溫度,更有關懷厚度。
凝聚多方力量
蓬江區深化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機制,推動250多家機關事業單位、100多家“兩新”組織與社區黨組織長期結對共建,形成“社區黨組織搭臺、社會力量唱戲、居民受益”的黨群服務格局。
“現在手機能查充電進度,還能順路接熱水,比原來的‘飛線’充電方便安全多了。”美團騎手小張對智能充電棚贊不絕口。隨著凌亂的“飛線蛛網”被干凈整齊的智能充電棚代替,困擾鳳山水岸小區附近居民的電動自行車“充電難”問題得到解決。這個由環市街道龍溪社區黨委、小區物業黨支部、騎行之家黨支部共同打造的民生項目,同步打造“便民服務驛站”、安裝智能換電設備,為附近居民和新就業群體提供飲水歇腳、避暑休憩、應急藥品等12項便民服務。
豐樂社區黨委通過“社區合伙人”和“社區觀察團”雙軌發力,吸納70多家企事業單位、愛心商家、社會組織和400多名黨員加入“合伙人”,發揮各自所長認領社區服務項目。同時,發動居民組建“社區觀察團”,以積分獎勵鼓勵參與社區治理。半年來,“社區觀察團”已從18人擴至50人,收集和解決文明養犬、加裝電梯等訴求30多項,營造“大家的事人人參與”的睦鄰氛圍。
如今,蓬江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15分鐘服務圈”繪就的幸福圖景。從中醫理療到技能培訓,從便民驛站到智能充電,“公益+低償+市場”模式破解了社區服務可持續難題,讓黨群服務真正走進居民“心中”。(廣東江門市委組織部 張洪銘 陳藝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