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觀察時代變遷的重要窗口,也是檢驗黨風政風的特殊考場。近年來,云南省大理州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指引,將作風建設嵌入傳統佳節、民俗盛會和重要節點,以“節點”為“考點”,以“年節”促“廉潔”,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讓蒼洱大地清風滌蕩、廉韻悠長。
節日之變,折射作風建設的歷史縱深。從元旦春節的萬家燈火到“三月街”民族節的商貿繁榮,節日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驗著黨員干部的作風與定力。曾經,“傳統節慶”易滋生出“四風”問題。而今,隨著作風建設向縱深推進,節日逐漸回歸了文化本真:送禮的“虛火”退了,清風拂面的“廉味”濃了;鋪張浪費的“面子”少了,崇儉尚廉的“里子”實了;黨員干部的“人情包袱”輕了,群眾的信任笑容多了。當“人情債”變成結對幫扶的“魚水情”,當節日宴請的“推杯換盞”化作田間地頭的“問需問計”,群眾便從“冷眼旁觀者”轉變為了“積極參與者”。節日之變,變在風氣的凈化,更變在民心的凝聚。
久久為功,彰顯正風肅紀的治理智慧。作風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守節點”,更要“抓日常”。大理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諳“常”“長”之道,每當節假日將至,都會提前發出紀律提示、制定監督方案,既劃出“紅線”嚴明紀律,又傳遞“越往后執紀越嚴”的鮮明信號,讓“不能腐”的約束更加清晰。同時,加強與稅務、財政、審計、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動,通過大數據篩查、明察暗訪和群眾舉報,既盯緊“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等老問題,又深挖電子紅包、快遞禮尚往來等新動向,讓監督的觸角無處不在。此外,在“三月街”民族節的白族大本曲、洱源西山調、彌渡花燈劇及扎染技藝中融入廉潔元素,在元旦春節期間開展“送春聯·話廉潔”“家風故事大家談”等活動以文化人,通過制度固本、監督護航、文化浸潤等系列措施,推動黨風政風與民風社風同頻共振。
金色名片,映照新時代的清風正氣。作風建設成效,群眾感受最深刻。近年來,大理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先后查處了多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并對典型進行了通報,釋放出“節日不是違紀借口”的強烈信號。同時,把嚴查快辦與督促主管部門補制度短板、堵流程漏洞、規范權力運行相結合,切實將“當下改”與“長久立”統一于治理實踐。更令人欣喜的是,作風之變催生了發展之變:大眾消費市場愈發紅火,基層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鄉村一線,民族文化活動成為展示廉潔理念、凝聚精神力量的載體……這些正轉化為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節日之變,見證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堅韌;作風之變,詮釋“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就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的決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紀檢監察機關更需以永遠在路上的清醒,讓每一個節日都成為新時代清風正氣的注腳。(大理州洱源縣紀委監委 楊嚴璋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