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言、我一語,大事小情一起議。現如今,“板凳會”在基層農村和社區經常可見,黨員、干部與群眾圍成一團,坐在矮小的板凳上討論議事,形式樸素簡單,氛圍輕松和諧,關注的是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解決的是各類急難愁盼問題。
黨員、干部把群眾當親人、真心實意關心群眾,就會被群眾視為親人,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群眾的板凳是黨群、干群關系“雙向奔赴”的情感載體。廣大黨員、干部應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經常坐一坐群眾的板凳,近距離聽民聲、察民情、話民生,用真心真情拉近黨群、干群距離,進而溫暖民心、贏得民心。
想要真正了解群眾,唯有多聽聽群眾的語言,多看看群眾的表情。群眾的語言很質樸,來自實踐、源于生活,而且富有一定智慧和力量,只有保持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的虛心,當好聽眾和“小學生”,讓群眾掌握更多“話語權”,他們才愿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交心交底。群眾的表情很生動,源于內心、充滿真誠,反映他們的現實生活和真實期待,只有多些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的誠心,才能真切感受鄉村的“煙火氣”和基層的“百姓味”。黨員、干部與群眾走得近了才顯得親、走得勤了才有感情,群眾哪里有需要,就把板凳搬到哪里去,主動與群眾搭上話、打交道、做朋友,讀懂用好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找準務實管用的群眾工作方法。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坐在群眾的板凳上,切忌搞形式、走過場,謹防板凳未坐熱就走,要坐得實一點,聊得深一點,除了問需問計、掌握民情,還應積極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發展政策,對群眾的疑問認真做好釋疑解惑,對群眾的意見建議及時吸收消化,不斷改進優化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思路和舉措。為群眾做了多少好事實事,是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黨員、干部要樹牢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始終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上,帶著感情回應群眾期待,帶著使命解決群眾困難,以優良作風取信于民、凝心聚力、干事創業,用實干實效提高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馮秋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