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畢業季,萬千學子懷揣文憑步入社會。學歷的光環常常被人們視作“敲門磚”,然而,“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于是否上大學,而在于他的實際本領”。年輕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生力量,尤須警惕“唯學歷論”的迷思,在時代浪潮中錘煉真才實學,方能扛起復興重任。
當下,有的人陷入“標簽化”認知誤區,將學歷與能力、文憑與水平簡單等同。高學歷確實能反映知識儲備與學習潛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歸根結底,成才的本質不在文憑的厚薄,而在本領的強弱。
現實中,“唯學歷”的認知偏差已顯露弊端。個別年輕干部習慣于“紙上談兵”,面對復雜矛盾時手足無措,在實踐中缺乏破解難題的硬招實招。這種現象,往往是由于沒有用理論之“矢”射中實踐之“的”,導致學歷的“墨水”不能化為能力的“活水”。新時代新征程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無不呼喚攻堅克難的真功夫。
對年輕干部來說,如何正確看待學歷與能力的關系?學歷是能力的積淀基礎,能力則是學歷的實踐升華。真才實學的核心,在于解決問題的實際本領。這既包括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也涵蓋調查研究、應急處突、群眾工作等實踐能力。年輕干部當以“歸零心態”投身基層實踐,既要善用“有字之書”,深研黨的創新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更要勤讀“無字之書”,在“四下基層”中傾聽民聲,在應急處突中磨礪成長,讓“知”與“行”緊密結合起來,練就過硬本領。
組織部門要構建科學的能力評價體系??疾熳R別干部時,重點看重大斗爭中的表現、看破解復雜問題的成效、看人民群眾的口碑。完善“賽場選馬”機制,在產業發展前沿、項目建設現場、應急搶險關頭考察識別干部。暢通“能上能下”通道,對實績突出的“土專家”“田秀才”大膽使用,讓更多懷抱真才實學的“千里馬”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上競相奔騰。(作者:袁鴻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