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q0q2i"></ul>
  • <ul id="q0q2i"></ul>
    
    
  • <abbr id="q0q2i"></abbr>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每日推薦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

    【摘要】現代文明建設為邊疆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更為深刻的學理考問和新的時代要求。從理論現實關切上看,以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既可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全局奠定根基,也可推進實現邊疆從外源到內生的文明轉化,并通過“及物”到“及心”的價值重構,為邊疆團結穩定提供更為強韌的文化紐帶與文明共識。從內在邏輯看,以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包含三個核心維度: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領邊疆治理的國家民族建設邏輯;二是以“兩個結合”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轉型的歷史傳承發展邏輯;三是以文化強國戰略增強邊疆治理文化效能的文化整合邏輯。聚焦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這一命題,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樹立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以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實踐中統籌把握。

    【關鍵詞】現代文明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0.005

    【作者簡介】青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央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事務治理和中華民族共同體。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民族理論與實踐》《蘇聯民族政策的多維審視》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1]這一重要論斷,既明確了邊疆治理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也為新時代邊疆工作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從現代文明視角切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不僅有助于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邁向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新征程,更為我們進一步探尋其與宏觀歷史深度結合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時代思索。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將邊疆治理進一步上升到文明的層次進行思考,既是對“深化邊疆治理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響力、說服力的研究成果”[2]這一學術使命的回應,也是基于邊疆治理作為一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團結與穩定的歷史性實踐這一本質屬性。中國廣袤邊疆地區在文明意義上的發展繁榮與團結凝聚,也構成這一治理實踐的根本愿景。為此,需要聚焦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這一命題,展開以下探究與思考: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究竟是源于何種理論與現實緣由?其內在邏輯又具體指向何處?聚焦這一任務要求,如何在今后實踐中予以深度落實?本文旨在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系統梳理與闡發,在拓展現代文明之邊疆研究視域及其治理功能的同時,為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提供與時俱進的學理思考和知識補充。

    現代文明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現實關切

    真正的哲學總是關心時代問題,進而以理論的方式表現時代精神。[3]對理論問題的探究,本質是對時代問題的形而上呈現。在新時代背景下,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旨在回應三方面的理論與現實關切:一是通過解決邊疆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域推進和全局實現奠定堅實基礎;二是為邊疆注入更多現代性要素,以實現廣大邊疆地區從外源到內生的文明轉化;三是通過邊疆治理從“及物”到“及心”的深度價值重構,為邊疆的團結穩定提供更為強韌的文化紐帶與文明共識。

    邊疆治理之于全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構成。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首要在于回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全局性關切。究其本質,邊疆治理現代化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構成,更在其新時代實踐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意義。從邏輯上看,邊疆地區作為社會主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然包括邊疆治理現代化。這一命題具有兩層深刻意蘊:第一,從理論關系上看,國家治理現代化既是一個完整、有機的概念,也是一個由各地區、各民族共同參與的具體歷史進程,這意味著既不存在普適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范式,也不存在脫離地方實踐的“抽象”國家治理現代化。相反,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通過包括邊疆地區在內的各地區因地制宜、協同推進的共時性實踐才能實現。在這一過程中,邊疆治理現代化是“整體之中的部分”和“全局之下的局部”,其價值和意義不僅要立足自身維度予以辨析,更需置于整體和全局中加以考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邊疆治理現代化構成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從具體任務看,治國必治邊、治國先治邊,國家治理現代化涉及對中國廣袤疆域的切實鞏固和民族邊疆地區的有效發展,必然需要涵蓋對民族、宗教、跨境人群、流動人口、區域協調發展、跨國經貿人文交流等現實議題。這些任務的完成,均需著眼于全國,著力于邊疆,通過邊疆治理現代化這一現實路徑來實現。若邊疆地區各類現實問題未能在具體治理上實現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域推進和全局落實將無從談起。因此,邊疆治理現代化也構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和必要抓手。

    邊疆治理之現代性:從外源驅動到內在生成的文明轉化。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旨在為邊疆地區注入更多現代性要素,并以現代文明激活其傳統治理資源,進而實現廣大邊疆地區從外源到內生的文明轉化。

    提升現代性,關乎我國邊疆地區發展問題的核心和根本。歷史上,邊疆地區既是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多元文化交融薈萃的前沿地帶。例如,新疆因古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往西之后的北、中、南三道皆從中通過,成為當時亞歐大陸各古代文明南北往來、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西南地區的茶馬古道通過青藏、川藏、滇藏三條主要線路,架起中原與周邊鄰國進行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然而,隨著近現代以來陸權的衰落和海權的興起,中西方的文明交流通道和貿易線路由內陸轉向海洋,我國的西部邊疆地區也逐漸成為文明發展的“邊緣”地帶。文明邊緣,往往伴隨著落后、封閉,在現代文明時代,更直接表現為現代性的缺乏。這種情況既見于世界體系中的部分國家,又見于各國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之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確立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方針政策,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行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與政策。從現代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舉措實質上是通過外部“注入”現代性要素,以盡可能補足資源,加速邊疆地區內生現代化進程。但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指出的,相比于外因,內因才是更根本、更具決定作用的力量。因此,想要加快邊疆地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僅靠外部現代性注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邊疆內部生成現代性。而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就是為邊疆地區提供一個從內部生成現代性的歷史機遇,具而言之,是通過對現代文明的建設,為邊疆治理現代化構筑內在文明支撐。

    邊疆治理之價值重構:文明共識建構與文化整合的現實訴求。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將現代文明內核深植于邊疆治理實踐之中,正是為了回應邊疆地區文明共識建構與文化整合的現實訴求。簡言之,在百年變局與內外形勢深刻變化的當下,邊疆的團結和諧需要構建更強韌的文化紐帶與文明共識。唯有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方能實現邊疆治理從“及物”到“及心”的深度價值重構。

    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將現代文明建設與邊疆治理關聯起來,既要從現代化的角度審視當代邊疆治理范式的實際效能與優劣得失,還要借助豐厚的現代文明資源實現邊疆社會長治久安與各民族人心凝聚,從而深刻彰顯邊疆治理現代化所蘊含的內在文明價值。從比較視野來看,中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壓力與考驗存在著本質差異。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主要在單一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和條件下推進,社會同質性程度高,現代化引發的社會矛盾遠沒有多民族國家那么尖銳復雜。而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超復雜且后發展的多民族國家推進現代化,其難度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的。[4]這些矛盾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危及社會穩定,也會阻礙現代化進程,這一判斷在中國邊疆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邊疆地區不僅承載著國家現代轉型期的普遍性挑戰,也有其特殊性。具而言之,其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更加明顯,發展不均衡問題更加突出,內外部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因此,要有效化解這些矛盾,除了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解決關鍵的物質基礎問題,還需著力構建邊疆各民族在精神文化層面的團結共識。更進一步來說,應通過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匹配的現代文明,紓解邊疆地區宏觀歷史進程與傳統社會形態之間的張力,并通過建設現代文明共性,在邊疆各民族中塑造新的現代性共識,不斷夯實邊疆各民族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化團結凝聚的文化與文明根基。

    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涉及對民族、歷史、文化等多重復雜關系的系統運思與把握,其內容邏輯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國家民族建設邏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領邊疆治理。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其內在邏輯首先指向新時代的國家民族建設需求,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在探討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時,之所以先從國家民族維度切入,是因為在探究邊疆治理現代化與現代文明發展等議題之前,需要明確實踐主體問題。無論是現代文明建設還是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實踐,都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這一根本主體。若沒有中華民族這一主體性人群的存在,中華文明大概率也會和諸多業已斷絕的古老文明一樣淪為考古學概念,或成為被異化的文化符號,更無法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格局,也就無所謂邊疆與非邊疆之分,自然也就不存在邊疆治理這一現實命題。正是因為中華民族這一生生不息的主體,使中華文明即便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歷經沉浮與曲折,仍能以“文明體”的形態不斷延續至今,維系著文化內核的完整性與延續性。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之間,構成一種緊密的相互依存關系。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新時代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僅著眼于促進各民族團結凝聚、為新時代各項事業發展匯聚人心力量的現實考量,更蘊含著深刻的文明意義。簡言之,就是適應中華文明的現代發展與賡續,將與中華文明相對應的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進一步建設成為更具現代文明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以確立中華文明在現代形態下的本體與主體。從長時段歷史來看,邊疆地區的歷史發展印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軌跡,見證了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文明進程。[5]從現實人群來看,中國邊疆治理肩負兩大任務,一是將邊疆地區各族群眾培養成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二是要培養合格的治邊人才隊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培育合格公民與鍛造治邊人才隊伍的必由之路。[6]遵循這一邏輯,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就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要求覆蓋邊疆治理全過程,并貫徹于邊疆政治治理、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等各個維度,通過設置錨定治理任務、優化調適治理資源、持續提升治理效益,不斷增進邊疆各民族的共同性。

    歷史傳承發展邏輯:以“兩個結合”實現邊疆治理傳統的現代轉型。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意味著在治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歷史傳承與發展,立足“兩個結合”,實現邊疆治理傳統的現代轉型。

    歷史思維是理解中華文明發展演化的關鍵鑰匙,它不僅體現為一種歷史分析視角,即從大歷史觀出發,立足歷史的數千年過往及其宏觀演進去思考議題,更指向一種思想觀念,即我們身處的每個現實當下都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都構成了正在書寫的“活歷史”。追溯歷史,并不是為了“厚古薄今”或者“托古言志”,而是深刻認識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內在關聯,并基于這一關聯探究通往未來的歷史本源。從歷史維度看中國,其文明進程的重要特點是長期延續性,文明和國家形態不是在“廢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間里自我演進。[7]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性與統一性。在這個演進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內容加入或者被激發。尤其是進入近代以來,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國既堅守自身的文明傳統,也吸收了現代文明的有益成分,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確立了新中國的制度與道路。這些多元內容的協調共存,構成現代中國在歷史資源上的豐富性及其融匯本質。

    從思想史維度來看,正是現代中國歷史資源的豐富性及其融匯本質,在思想層面催生“兩個結合”的時代成果,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對中國歷史,尤其是近現代歷史發展及其經驗的高度概括,“兩個結合”體現的是一種歷史自覺,一方面體現為對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及其現代性激活與創新性發展的文化自覺和文明自覺;另一方面則是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歷史發展規律與歷史發展道路產生的深刻認知自覺。

    在邊疆治理領域,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治理文明的延續性為當代實踐提供了豐厚的歷史資源。歷代封建王朝安邊治邊的制度創設與經驗教訓,以及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邊疆治理實踐,共同構成了這一寶貴遺產。[8]當前,如何實現對這些歷史資源的現代性激活與有效利用,關鍵在于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確保邊疆治理的延續性,避免假借“傳統”之名另起爐灶。因為治理傳統不僅關乎邊疆地區的歷史記憶與遺產,更維系著邊疆地區與大一統國家的古今聯系。例如,歷史上中國邊疆地區是四夷族群的主要聚居地,邊疆治理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好邊疆與內地、華夏與四夷的問題,換言之,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兼顧了疆域統一和民族統一。[9]二是創新邊疆治理范式,構建適應新時代邊疆團結穩固與各民族和諧相處、相依共存的現代化治理機制。而無論是對歷史繼承關系的明晰,還是對現代發展路徑的探索,均需通過“兩個結合”予以實現。

    中華文化整合邏輯:以文化強國戰略增強邊疆治理的文化效能。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內在整合邏輯,其本質是通過在邊疆地區推進文化強國戰略,不斷增強邊疆治理的文化效能。

    從內涵上看,建設文化強國,意味著要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10]從歷史經驗來看,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不僅僅是政治與經濟的復興,而必然伴隨著文明與文化的復興。美國建國之初,其精英階層將歷史與文化根基上溯至古希臘羅馬文明,確立對西方文明的歷史承繼關系,以此為新生國家塑造統一的民族認同和消除文明自卑;19世紀德國則在實現政治統一之前,通過文化民族主義復興德意志民族文化共同體并喚醒民族精神。這些案例證明,強國建設必然以文化與文明復興為其先聲。究其緣由,政治、經濟實力之強盛只存在于當下,其減損與波動易引發人心動搖,而文明與文化卻可以超越現實、跨越時空,為民族奠定更深厚的民族自信和認同的根基。因此,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在要義,在于服務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通過文化與文明汲取更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凝聚更廣泛的共識,并賦予中華民族從歷史中尋找信心與勇氣、面向未來自強進取的歷史哲學,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強身健體”,為中華文明繁榮發展“強腦健心”。

    從治理的角度來看,建設文化強國,也意味著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11]以文化切入政治,在文化邏輯與政治邏輯之間建立起內在的統一性,使政治超越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表層邏輯而上升為一種“政統”,并與文化背后所關聯的“道統”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這種互動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國家政治運行和治國理政的內在奧義之一。新時代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上,深化了這一傳統智慧。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文化與文明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以及中華民族團結的關鍵作用。這一轉變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在于,隨著生產力瓶頸的突破,通過挖掘中華文明資源,持續從歷史和文化深處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根基,推動政治共同體向社會共同體邁進,已成為彌合多元社會潛在分歧與矛盾、增強國家凝聚力的時代課題。

    在邊疆治理進程中,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就要通過文化強國建設,為邊疆各民族注入中華文明的精髓與最新成果,進而豐富其心靈世界、強健其精神筋骨、深化其文化共識,使其在精神文化上能夠更從容地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及外來文化沖擊。同時,以文化強國戰略增強邊疆治理的文化效能的舉措,既是對文化建設長期弱化的必要補足,更是對政治、經濟、法治與文化協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深層次看,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體現新時代國家治理邏輯的深刻轉型,其實質是借助文化機制以及中華文明的豐富資源,將邊疆地區的各類政治、社會與民族關系轉化為文化關系,并將各類現實問題置于文化視域來解決,從而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實現對邊疆各項具體治理議題的統轄把握,寓“治理”之意于“文化”之中。

    現代文明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理路

    在對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現實關切,以及內在邏輯展開系統探究的基礎上,還需將理論探索轉化為實際行動。具體來說,一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新時代邊疆治理夯實現代化根基;二是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相關歷史問題;三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一步凝聚包括邊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與文化內核。

    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治理與發展協同并舉。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其首要任務是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邊疆治理與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一論斷基于兩點依據:其一,從現代化道路與現代文明相互依存、倚肩并行的邏輯關系來看,人類社會的進步過程就是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12]現代性是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形成的,現代社會的歷史主體創造世界歷史的過程中對象化為現代化進程,由此塑造了現代文明形態。[13]其二,從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求來看,發展尤其是能夠切實改善民生和滿足邊疆各民族美好生活需要的現代化發展,仍然是解決邊疆當前諸多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因此,要使現代文明在邊疆地區真正落地生根,并為文化潤疆的深入開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現代文明資源,避免其淪為浮于表層的文明“景觀”,必須為其奠定堅實的中國式現代化根基。同時,世界歷史使現代化成為每一個民族的普遍命運,但不同民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進程則完全取決于特定民族本身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14]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蘊含著中國經驗和中華文明特質。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需要在現代化過程中將這些內容進一步注入邊疆大地,支撐其結出更豐碩的文明之果。

    具體來說,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依法治邊的有機結合,推進邊疆政治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要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實現邊疆高質量發展,推進邊疆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三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主線,推進邊疆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四要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底線,推進邊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五要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戰略要求,推進邊疆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5]同時,要堅持凝心鑄邊、產業興邊、文化潤邊、民生惠邊、互嵌實邊、開放活邊、固防強邊、協同建邊,推動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邊疆治理與發展攜手共進、協同并舉。

    強化文明教育實踐: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歷史并非單純的知識,而是觀念。歷史書寫的實質是知識觀念的不斷再分配過程。[16]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必須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現代文明從歷史而來、向未來而去,“現代性”只是浮于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文明”的部分才是其核心與實質。從這個邏輯出發,需要樹立大歷史觀,使新時代的邊疆治理實踐在深入發掘中華文化精髓、解決邊疆各民族當代性文化認同問題的同時,超越特定時代局限,進一步增強邊疆各民族的歷史縱深認知,從而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重大歷史問題。

    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意味著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破除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以及各類錯誤史觀,厘清中華民族形成發展脈絡,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的關鍵歷史轉折,并明晰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緣由。更進一步來說,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還意味著需要更加深刻地揭示和闡明以下幾方面問題:邊疆歷史是中國整體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地方史、區域史;邊疆各民族歷史是中華民族整體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單一民族的線性發展史。同時,對邊疆地區的歷史開發與治理,也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參與、共同付出心血與智慧、共同作出貢獻的歷史進程,而非是某個或者某幾個民族單獨開發與建設的產物。

    在樹立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實踐中,需要從歷史認知體系創新和歷史觀教育深化兩個層面協同推進。一方面,不斷豐富發展中華民族在歷史認知、歷史研究、歷史呈現與歷史學習上的意涵與形式。構建“四史”共融的歷史認知邏輯譜系;以內容系統性為指引,加強中華民族歷史研究的理論供給;以空間協調性為基點,豐富中華民族歷史呈現的載體形式;以目標指向性為要旨,拓寬中華民族歷史學習的受眾范圍。[17]另一方面,加強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一是把握人民主體性的民族歷史認同,以唯物史觀闡明中華民族的“人民”本質;二是準確把握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脈絡,以平衡的歷史立場明晰“中國”國家性質與疆域變遷;三是激揚歷史共融性的共同體建設情懷,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出發點,構建多學科協作下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18]

    建構文化認同支撐: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需要持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建設過程既要促進邊疆各民族通過文化交流機制實現深度溝通,強化與中華文化母體的內在聯系,又要為邊疆各民族的歷史精神譜系奠定堅實基礎。概而言之,借助精神家園這一載體,在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將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與文化內核予以凝煉,并將包括邊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當下與未來,從精神共同體的意義上有機貫連起來,使邊疆各民族都能在這一共有精神家園中建立自身與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有機聯系。同時,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也是通過對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完整呈現,以及對中華民族內在文明屬性的深刻揭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19]使邊疆各民族能夠直抵中華文明的歷史根脈之處,并從現代文明的建設發展中不斷汲取養分。

    從內容發掘上看,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20]從歷史上看,中華大地上眾多王朝或政權更替過程中,人群聚合雖然呈現差異化文化特質,但相互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續深化,這是共同家園得以締造完成的關鍵。因此,中華大地上不同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及在這一過程中處理不同群體之間關系所體現出來的智慧,也應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要內容。[21]從教育機制上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22]同時,要以科學理論引領中華民族理想信念、以利益整合機制凝聚中華民族價值共識、以中華文化認同強化中華民族情感歸屬、以交往交流交融增進中華民族認知體驗。[23]

    結語

    本文基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兩個結合”等歷史與理論資源,對以現代文明引領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現實緣由展開系統探究,并對其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予以深入闡發。在建設現代文明和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日益切近于“以邊疆為方法”這一研究進路,并非指向跨文明研究,而是聚焦于中華文明建設以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中心”和“邊疆”之間的雙向調適與良性互動。具體而言,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既是一個將現代文明和現代化治理資源注入邊疆地區、以激發其現代文明創生的過程,也是一個將邊疆地區的現代文明建設和現代化治理實踐形成的創新經驗不斷反哺和豐富現代文明整體機理的過程。這種“中心”與“邊疆”之間的相互注入、相互促發,生動展現了文明建設和國家治理的辯證統一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邊疆”并非只是一個被動接受外來資源注入的客體,也不僅僅是一個地域和人群的概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其同樣具有主動創造甚至成為“方法”的價值和潛力。就此而言,本文探究的以現代文明為引領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相關理論與邏輯內涵,實質上是對新時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框架下廣大邊疆地區文明特質和治理意涵的重新發掘與再審視所作出的初步嘗試。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ZD044)

    注釋

    [1][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深入做好邊疆治理各項工作 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1日 ,第1版。

    [3]劉梁劍:《“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哲學的當代性》,《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5期。

    [4]馬德普、蔡勝宇:《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天津社會科學》,2023年第5期。

    [5]高永久、馮輝:《邊疆治理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路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

    [6]馬大正:《試論邊疆治理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6期。

    [7]徐勇:《主持人話語:政治學的歷史之維》,《云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8]青覺、吳鵬:《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基于整體性系統論的分析框架》,《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9]段紅云、孫驍:《論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作用》,《貴州社會科學》,2025年第1期。

    [10][1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 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人民日報》,2024年10月29日,第1版。

    [12]韓喜平、郝婧智:《人類文明形態變革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年第4期。

    [13]臧峰宇:《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

    [14]吳曉明:《世界歷史與中國式現代化》,《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9期。

    [15]廖林燕:《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1期。

    [16]關凱:《歷史觀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文化研究》,2024年第1期。

    [17]青覺:《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前線》,2022年第8期。

    [18]薛寒冰、劉澤鋒:《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三重進路》,《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19]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求是》,2024年第3期。

    [20]《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21]李大龍:《中華民族共同體屬性與建設途徑探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2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鞏固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人民日報》,2024年9月28日,第1版。

    [23]青覺、曹高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概念、內涵、核心要素與實踐指向》,《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責 編∕鄧楚韻 美 編∕周群英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Qing Ju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has raised more profound theoretical inquirie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era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leading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 can not onl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but als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rder areas from exogenous to endogenous civilization, and, through the value reconstruction from "object" to "heart", provide a more resilient cultural bond and civilization consensus for un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border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logic, leading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 includes three core dimensions: first, leading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o govern the border areas; second, promoting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two combinations"; thir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efficacy of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through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logic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proposition of leading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grasp it in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stablishing a correct view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onstructing a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modern civilization, border area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責任編輯:韓拓]
    亚洲日韩av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人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杨幂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国产精品内射后入合集|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2020不卡|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国产精品喷水在线观看|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孕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WWW夜色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自偷自拍|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