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作為“軟件之魂”,在計算體系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其核心技術和自主發展能力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提供穩定支撐。
隨著AI技術的快速演進,大模型與傳統操作系統正加速融合,多樣化的“AI+”應用在多場景中實現規模化落地。在此背景下,個人PC智能化升級已從技術探索邁向廣泛應用階段,成為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推理引擎與人機交互新模式的深度融合,正以顛覆性力量重塑操作系統的核心形態,更深度關聯著用戶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的核心底線。因此,研制技術領先、生態繁榮、安全可信的國產AIPC操作系統,既是回應AI時代技術變革的時代使命,更是守護用戶數字權益、夯實數字經濟安全根基的關鍵責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電子”),堅決履行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使命,深入推進“三個新”戰略布局,聚力打造世界級操作系統的中國品牌,通過科技創新形成“保底兜底能力”,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開展國產操作系統與AI融合的關鍵技術研制工作,著力構建全國產化AI技術生態體系,在全面保障數據安全與系統可靠的基礎上,賦能千行萬業智能化升級。
打造智能操作系統“新物種”,加速AI技術落地應用
2024年8月,中國電子在中國操作系統產業大會上發布銀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統(AI版),支持本地、云端及自定義三種模式的模型配置,具備“AI助手”“記憶地圖”“數據管家”等應用,覆蓋問答、文本處理、數據分析、智能模糊搜索等高頻場景,實現“云端模型自由選,離線AI隨需用”的無界體驗,并新增漏洞動態修復模塊、文件保護箱支持透明加密與數據溯源、磁盤加密功能覆蓋全分區等安全功能,滿足黨政、金融等領域的高等級安全需求。該產品的發布,標志著國產操作系統與AI進入全面融合的階段,相關新聞入選“2024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
2025年4月,在津舉辦的第85屆中國教育裝備展上,基于銀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統(AI版)的智慧課堂、E教室、教育AI等多個全棧式解決方案,成為教育網信領域“人機協作的下一代范式”。同年5月,在天津科技館展出的“AI魔方互動實驗室”設置了內置麒麟操作系統的AI PC互動、圖像識別與機器學習和AI編程互動工坊三個體驗區。青少年可以與麒麟操作系統AI助手進行互動問答、圖像精準識別、圖形化積木編程、AI變臉等互動活動。
創新研制分層式架構,深入挖掘國產算力潛能
面對異構計算、大模型輕量化部署等全新領域,中國電子以操作系統架構為基座,構建AI框架適配層,打通硬件加速通道,創新性地開發出“硬件、模型、應用軟件”靈活解耦的操作系統架構,推出AI子系統,實現大模型與操作系統深度融合,讓國產操作系統具備了端側推理能力。
AI子系統采用分層架構設計,包括AI SDK、AI Runtime(運行時服務層)和推理層,其中,AI SDK通過標準化接口屏蔽底層復雜性,降低AI能力集成復雜度;AI Runtime通過接口層與實現層分離,集中管理AI任務,優化資源調度和功耗,確保系統的高效運行;推理層通過異構調度CPU、GPU、NPU資源達到能效平衡,提高模型的并發推理能力。分層架構設計具備靈活高效融合的特點,確保系統高效運行、易于維護,還能根據業務需求靈活調整和擴展。
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推動AI生態繁榮發展
為了更好推動國產AI生態發展,中國電子將操作系統的AI核心組件開放到openKylin開源社區,以自愿、平等、協作為基礎,吸引產業上下游共同參與技術協作和生態共建。社區主要圍繞AI硬件協同、AI+OS融合、AI開發工具鏈、AI應用等構建全棧AI生態。目前,已在輕量化模型部署、多模態交互框架優化、AI SDK、AI原生應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合作單位覆蓋海光、沐曦、訊飛星火、必優科技等AI上下游廠商,助力國產操作系統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與生態拓展。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開發者基于銀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統(AI版)進行AI應用原生開發,中國電子持續迭代與優化Kylin AI SDK等工具包,為開發者提供軟件設計、開發、打包編譯、集成測試、發布運維等全流程集成工具鏈。
堅持操作系統自主創新,夯實網信事業數字底座
作為國家網信事業戰略科技力量,中國電子勇擔國產操作系統產業發展重任,以安全可信操作系統技術為核心,面向通用和專用領域打造安全創新操作系統產品,達到國內最高的安全等級,全面支持飛騰、鯤鵬、龍芯等國產主流CPU,在系統安全、穩定可靠、好用易用和整體性能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在黨政、金融、通信、交通、能源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黨政內外網、金稅三/四期、銀行關鍵業務系統、航空電子客票系統、電力分散控制系統等自主系統建設的突破性應用,全方位支撐國家數字化轉型升級,并高效支撐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下一步,中國電子將加快實現AI技術與操作系統相融合,賦能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
未來,中國電子繼續聚焦國之所需,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目標體系,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解決操作系統領域“卡脖子”問題,形成“技術—產品—產業”良性循環,切實提升電子信息領域保底托底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更好履行黨和國家賦予中國電子的戰略使命。(文章來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