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深入探究偉大建黨精神的哲學意蘊,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導。
偉大建黨精神的哲學意蘊
偉大建黨精神體現實踐與認識辯證統一。偉大建黨精神源于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偉大建黨精神。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對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對象及動力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確立了我國民主革命發展的最低革命綱領和最高革命綱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投身社會革命的偉大實踐。偉大革命實踐催生偉大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在長期建黨實踐中所體現出的精神品質的高度概括,也是對與中國共產黨成立有密切聯系的五四精神和中國共產黨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紅船精神的凝練和升華。[2]
偉大建黨精神體現人民性與發展性有機統一。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發展性是百年大黨永葆青春、引領時代的“基因密碼”,二者是有機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早年通過《共產黨宣言》表達:“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無產階級革命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縱觀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寫在旗幟上、融入血液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政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順應民心,堅持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黨的執政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人民需要和時代要求制定實施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激發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家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成就。
偉大建黨精神體現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內在統一。在唯物史觀看來,客觀規律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具有決定作用,而人類對社會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偉大的精神需要在思想、意識、文化層面形成共識,也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代表,為生產和發展需要提供保障。[4]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元素”具有豐富的客觀內容,包括源自特定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的黨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行動綱領等。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特有的精神氣質、英雄氣概、使命擔當、家國情懷,是無數革命先驅在黨的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體現,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正是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和影響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要義
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淀和總結。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正確理解其主要內容,把握其核心要義,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思想精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開創者,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精神之源。近代以來,各種救亡圖存方案紛紛登場,但均以失敗告終。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5]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始終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改革創新等方面的偉大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應有的力量。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必須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奮斗目標,必須始終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全體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激發出全體人民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匯聚成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文化形態。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成果,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百年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融通,并踐行于社會政治實踐中,進而重塑了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文化。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文化與中國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和偉大建黨精神結合,共同喚醒了中華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覺,增強了文化自信,并逐漸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同。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治理和政黨建設的精神標桿,在形成和傳播的過程中向世界傳遞中國的智慧和力量,彰顯出開放發展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為中華民族接續奮進提供了不竭的發展動力。
時代價值。偉大建黨精神在實踐中產生,又為實踐提供思想引領和方法指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絕對貧困”難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這是中國人民在世界發展史上創造的奇跡。當前,中國共產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擔當歷史使命和把握目標航向,偉大建黨精神仍將為推動中國社會發生歷史性巨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偉大建黨精神的育人路徑
高校深入學習領會偉大建黨精神,關鍵是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學實踐中推動內涵闡釋與歷史敘事的有效融合,把講道理和講故事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根源和時代價值,推動偉大建黨精神“三進”工作的有效實施。
注重偉大建黨精神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特點的結合。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厚資源。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巧妙設計教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運用豐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習先進的革命事跡并感受其蘊含的價值力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開拓研究視野,提煉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從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根源、理論根源、文化根源中挖掘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提升教育內容的說服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加強偉大建黨精神宣傳與新時代大學生價值塑造的結合。推動偉大建黨精神進課堂、成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素材和內容,由此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學術素養,讓學生在充分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基礎上把握其鮮明的時代價值,培養高尚的情懷。要深入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地位和意義,應通過深入了解十月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建黨活動的發展脈絡和生動故事,了解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過程,進而深刻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基礎和理論根源。
深化偉大建黨精神教育與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方法創新的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從社會實踐的視角出發深刻把握偉大建黨精神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意義和價值。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從偉大建黨精神中獲得啟迪、汲取力量,傳承好偉大建黨精神,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在教學實踐中,將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敘事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豐富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緊緊抓住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運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寶貴資源,提升思政育人的實效。
(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專項“大數據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科學化研究”和2021年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理工類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鄧文錢,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5]《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吳潛濤:《永遠繼承發揚偉大建黨精神》,《中國教育報》,2021年7月8日,第6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頁。
[4]白顯良:《基于四重邏輯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年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