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低空經濟多業態融合健康發展
——國家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 張鐵柱、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玲
目前,低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國迅速興起,其發展令世界矚目。低空經濟的核心產業涵蓋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及綜合服務等產業。低空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科技含量高,涵蓋多個前沿領域,應用場景廣泛,產業處于高速成長期,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是一種典型的新質生產力。但是,這種新的經濟形態具有明顯的市場驅動特征,創新驅動相對滯后,本質上還比較脆弱,一定程度上存在內卷問題,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與潛在風險。
推動低空經濟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多業態融合健康發展,需要加強產業發展環境融合、空地融合及能源融合。在管理和政策方面,二者深度融合勢在必行,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這一領域管理與政策的創新與細化。低空經濟的發展究竟需要構建一個怎樣的產業鏈及產業集群,這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針對低空經濟綜合性特征及其發展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復雜性,應盡快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培育新的學科方向,協同構建低空經濟新型跨學科組織,破解綜合交叉難題。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加強宣傳教育以確保低空經濟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積極通過產教融合策略推進人才培養工作。此外,需要進一步深研低空經濟空地融合與場景匹配、綠色能源支撐、載體工況特點及基本要求、供能側復合與動力側耦合、電池護照的實施及電池超充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選自《學術前沿》2024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鐵柱,國家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山東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博導,山東理工大學原校長。全國最早從事混合動力車輛及工程機械優化設計方面研究的學者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柔性及多元動力約束活塞發動機概念,負載隔離式油液、油電集成動力概念。獲得授權國家專利150余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篇以上。
王玲,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學、數字法學。近年來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政府委托項目20余項,獲得各類科研獎勵5項。
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高志宏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低空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要求,而法治現代化則是其內在邏輯,法治在引導、保障和規范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下,從法治視角構建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保障體系,即通過加快構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體系,將低空經濟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我們必須深入探討低空經濟法治目標、法治理念、法治結構、法治進路等基礎性理論問題,從而確立我國低空經濟法治的功能定位和內容體系,為低空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就法治基礎而言,應確立發展與安全并重的法治目標,采取積極風險防范主義的法治理念,建立軟硬法混合模式的法治結構,適用多方協同治理的法治進路。就體系框架而言,低空經濟戰略立法是頂層設計,低空空域管理立法是關鍵因素,低空飛行監管立法是核心內容,低空經濟促進立法是重要支撐。就規范構造而言,應重點建立健全低空空域開放共享制度、低空經濟管理監督制度和低空飛行器監管制度。低空經濟法治建設應注重內在功能協調,著重處理好軍航與民航之間的關系、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之間的關系、創制新法與清理舊法之間的關系和立法與執法之間的關系。(選自《學術前沿》2024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高志宏,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兼任中國航空學會航空產業與政策法規研究會主任、江蘇省法學會低空經濟法治研究基地主任等。主要從事經濟法、民航法研究。承擔20余項省部級課題,出版專著7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8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
人工智能賦能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與未來方向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 莊茁
當前,人工智能賦能的低空經濟及其數據驅動應用,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路橋監測、智慧農業農村等,已經展露出低空經濟創造的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應用領域廣泛,涉及農林作業(如噴灑和播種)、森林防護(如防火安全監測)、航空攝影與遙感測繪(如地理信息采集)、礦產資源勘查、緊急救援與醫療救護、高層建筑結構和道路橋梁健康監測、低空鳥瞰的民間旅游業務、海上石油生產保障與海洋監測、海事巡航執法與海上救助勤務,以及海洋資源監測等關鍵事務。
低空經濟的產業鏈構成豐富,涵蓋從飛機設計和制造到運營服務的全過程,主要環節包含整機制造、基礎配套(如航空電子設備和發動機)、運營服務(含客運、貨運和飛行培訓)、機場建設與運營、空中交通管理以及政府和軍方的監督保障與空域協調,等等。低空經濟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高端人才密集型產業,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地方政府應理性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空經濟,明確產業定位,找到自身優勢,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模式,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未來,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低空經濟將為智慧城鄉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美好愿景。發展低空經濟,不能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選自《學術前沿》2024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莊茁,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計算力學和飛行器結構強度。主要成果有:提出基于連續體的殼體斷裂力學統一計算理論和方法,分析設計“天和”核心艙殼體結構,分析和實驗驗證大飛機整體機翼殼板結構的斷裂可靠性,西氣東輸天然氣鋼制管道動態斷裂的可靠性評估等。
低空經濟的背景、內涵與全球格局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通用航空系主任 呂人力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既是航空業技術與市場深刻變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發揮后發優勢、產業鏈優勢,構建航空業又一個百年全新格局的重要機遇。全球航空業已多年陷入寡頭壟斷、創新減緩、應用受限、規模萎縮的被動局面。當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大幅進步對航空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開辟了航空業百年一遇的低空經濟新賽道。在航空產業與基礎產業的技術代差中誕生了以低空技術體系與城市應用為特征的低空經濟。
低空經濟通過顛覆性創新孕育新一代航空技術體系,展現全新航空性能與應用場景,從而實現航空業生產力躍升,拓展全新航空市場,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當前國際低空經濟在制度體系、技術開發、產業鏈基礎、創新戰略等領域呈現不同格局。以我國為代表的航空新興國家引領低空經濟的顛覆性技術創新。低空技術具備融合替代傳統航空技術并在21世紀末改變整個航空產業技術底座的潛力。我國在低空經濟領域具備產業基礎與市場需求等優勢,同時面臨大眾化、關鍵技術、深化改革與新型監管等挑戰,迫切需要形成有關低空經濟的戰略共識、技術共識與市場路徑共識,為我國在全球航空業發展中貢獻變革性推動力量創造條件。(選自《學術前沿》2024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呂人力,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通用航空系主任、研究員,民航通用航空運行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通用航空、無人駕駛航空、空中交通管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主編《中國通用航空產業藍皮書》《中國民用無人機藍皮書——中國民用無人機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1》等著作,發表論文和行業研究近百篇。
低空經濟的技術創新與場景創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歐陽桃花
低空經濟作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發展與技術突破的新引擎。低空經濟具有空間多維性、產業整合性、技術經濟性等特征。未來,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須回應好“如何實現制造產業與新場景的互通互融,創造低空經濟新業態”這一核心議題,處理好航空器的效率與安全、研制與運行、空域的開放與管制三大關系。構建低空航空產品創新與場景創新相融相促的低空經濟理論模型,該模型包含“兩個關鍵行動”與“三個關鍵條件”。
“兩個關鍵行動”分別是低空航空器產品創新和場景創新。一方面,產品創新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產品的自主開發為核心,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場景創新以挖掘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為核心,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二者一體兩面,產品只有應用到具體場景中才能發揮其價值,而場景只有包含對應的產品才能滿足用戶需求。場景孕育了產品,而產品創新又驅動了場景創新,二者相融相促共同打造低空經濟新業態。
“三個關鍵條件”分別是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保障、中觀層面的產業生態構建以及微觀層面的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宏觀層面應關注空域管理改革的頂層設計與政策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差異化政策以最大化釋放政策效能;中觀層面應關注低空經濟產業鏈的協同效應,以期構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生態發展;微觀層面應關注低空企業整合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力、助力新業態發展的路徑與模式。低空經濟理論模型是推動促進低空經濟增長的理論創新,為拓展低空經濟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選自《學術前沿》2024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歐陽桃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技術創新與核心競爭力提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在《管理世界》《管理科學學報》《中國工業經濟》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