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為心聲,話風即人。干部說話內容、方式可以窺見其精神境界和思想態度,更是作風建設的直觀呈現。在基層,說話能力絕非技術問題,而是關乎政策落地、民心聚散的政治基本功。所以年輕干部要把“好好說話”作為必修課,在服務群眾中錘煉話語藝術水平。
言簡意賅。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群眾最反感打著“官腔”照本宣科。優秀的干部深諳“化繁為簡”之道,但簡潔不是簡單,而是深思熟慮后,對復雜事物本質的精準把握和高效傳遞。年輕干部要把政策文件讀“厚”再讀“薄”,既不能滿足于字面理解,又要學會剝繭抽絲,提煉精髓,方能在與群眾溝通時剝離復雜術語,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家常話”將政策的核心要義和辦事的關鍵步驟講明白、說到位。
言之有物。基層話語的生命力在于具體實在,最忌泛泛而談。而言之有物的底氣,來自于實踐的真抓實干。當下部分干部存在“干的好不如說的好”的錯誤思想,這種重“唱功”輕“做功”的虛浮之風,必然導致公信力流失。唯有扎扎實實干過、真真切切抓過,說話時才能底氣十足。如時代楷模黃文秀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在兩個月走遍全村472戶人家,在工作筆記中詳實標注了每一戶的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才能讓脫貧計劃說到群眾心里。所以年輕干部必須摒棄投機取巧心態,把功夫下在平時,在火熱實踐中積累案例、掌握數據、提煉經驗,讓每句話都扎根實踐。唯有如此,面對群眾時才能擲地有聲,用“干出來的實績”為話語注入生命力。
言之有情。語言的溫度決定溝通的深度,群眾不僅關心干部“說什么”,更在意“怎么說”。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用“我們一起想辦法”“有難處盡管說”等暖心話語拉近與群眾距離。這種“共情式”的表達并非技巧的堆砌,而是源自內心對人民立場的堅守和對“魚水情深”關系的珍視。年輕干部唯有帶著感情去傾聽、帶著溫度去回應,才能讓政策宣講不再是單向灌輸,讓矛盾化解找到情感支點,讓群眾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服務,從而凝聚起最廣泛的人心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