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生鐵冢鎮范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因為挨家挨戶“蹭飯”火了,這名27歲的年輕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機記錄下與村民吃一鍋飯的日常,從村里的“陌生人”變成了群眾的“自家人”。年輕干部如何更好踐行新時代群眾路線,“蹭飯書記”為我們作出了良好示范,也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
蹭的是百家飯,暖的是萬民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吃飯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一種情感聯結的方式。“蹭飯書記”敲開一戶戶家門,也并非為了一餐飽腹,而是希望通過“舌尖上的調研”打破黨群干群之間的“玻璃門”,真正了解到從家庭瑣事到興村大事、從困難訴求到發展建議的原汁原味的鄉情民意。這也啟示我們,只有身入基層才能情入民心,黨員干部應以腳下沾泥丈量民生溫度、用掌心相對感知群眾脈搏、讓民情大數據替代辦公室空想,真正把政策善意送到灶頭炕沿,讓“萬民心”聚成“萬家力”,在煙火升騰處書寫魚水新篇章。
蹭的是百家飯,念的是致富經。除了拉家常、聽民意,“蹭飯書記”還將“蹭飯”場景變成天然“帶貨場”,五香烤鴨蛋、芝麻鹽等當地特產絲滑入鏡、香飄全網,吸引各地網民下單購買,“蹭飯書記”將產品收益全部注入村集體賬戶,用一串串“數字腳印”踩實了鄉村全面振興之路。實際上,鄉村全面振興最需要的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家,而是卷起褲腿的同行者。眼下,在廣袤鄉村,有不少基層干部正在通過直播間、微視頻、小程序等新載體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用奮斗的熱量贏得網絡的流量,并進一步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能量。相信,當更多“蹭飯書記”用鏡頭連接市場、用真心凝聚力量,鄉村全面振興的星星之火必將成為燎原之勢,希望的田野必將成為共富的沃土。
蹭的是百家飯,過的是作風關。“蹭飯書記”蹭百家飯的執著,打破了干部身份的舒適圈,刷新了干部擔當的度量衡。當前,干部轉作風、樹新風正需要這樣帶著“煙火氣”的實踐,“蹭飯書記”用一只碗架起的不僅是干群連心橋,更構建起“需求發現在一線、問題解決在田間”的工作閉環。當基層干部放下公文包、端起粗瓷碗,轉變的不僅是工作方式,更是政績觀和權力觀。這種轉變使“勤務員”身份具象化為幫村民剝蒜的手、帶貨直播的聲、核算收入的賬,“腳上沾泥”代替了“紙上談兵”,“與民共情”消除了“溝通障礙”。相信,當基層干部們都能學會用群眾語言說話、用群眾思維辦事,鄉村全面振興的“最后一公里”必定暢通無阻。
以舌尖調研打通民情堵點、用鏡頭帶貨激活產業動能、靠作風轉變重塑公仆形象……“蹭飯書記”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群眾路線既要傳承“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傳家寶,更要創新“互聯網+駐村”的新打法。當更多基層干部把辦公桌搬到田間地頭、將直播間架在農家小院,鄉村全面振興就能在接地氣與冒熱氣的良性互動中,繪就萬民同心謀發展的時代畫卷。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委組織部機關黨總支專職副書記 王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