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氣象部門預測,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國降雨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那些看似尋常的雨滴,有時會驟然化作裹挾泥沙的洪流,或是撕開山體的裂縫。在廣東信宜市貴子鎮中和村,巡查員劉名芳從涌出的黃泥水中嗅到危險的氣息,在有限的時間里,成功轉移25戶57名群眾,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人員傷亡。這個事例告誡我們:避險意識不是可有可無的口號,而是暴雨中能救命的稻草。
日常生活中,總有人覺得危險離自己很遠。或許是對手機里的預警短信隨手劃過,或許是把“住前不住后”的提醒當成耳旁風,這種僥幸心理就像一層薄冰,看似能承載片刻的安逸,一旦極端天氣襲來,瞬間就會碎裂。
極端天氣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它的突發性——上一秒可能還是陰天,下一秒就可能洪水漫窗。當避險意識這根弦松了,應急響應的速度就會慢下來,原本能避開的危險,就可能變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避險意識在人們心里為什么總是難以扎根?并非人們不愿自保,而是風險教育有時尚未真正走進生活。有的地方的防汛宣傳,還停留在貼標語、發傳單的層面,對著老人念條文、對著孩子講術語,聽起來枯燥、記起來費勁。有的時候,預警信息像“接力棒”,從氣象部門傳到鄉鎮,再到村里,環節一多,就可能變了調、慢了拍。更關鍵的是,避險不是單個人的事,如臨坡而居的人家,可能自己想挪卻不知道往哪挪,這時候缺的不僅是意識,更是有人手把手教的辦法。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每個人心中繃緊的那根弦。讓避險意識真正長在心里,得從每個人的日常抓起。就像關注天氣預報一樣,把查看防汛預警變成生活習慣——看到藍色預警就檢查門窗,聽到橙色預警就提前收拾應急包。更要主動學些“土辦法”:知道水流變渾帶沙是滑坡前兆,明白在暴雨天不能將車停在低洼處……這些知識不用死記硬背,就像記住家門口哪條路地勢高一樣自然,關鍵時刻就能派上用場。
每個公民既是受保護者,更是守護者。光靠個人還不夠,全社會得擰成一股繩。黨委、政府部門的專家,尤其是黨員干部要走進鄉鎮,帶著村民看山坡、查水流,教“住上不住下”,這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把風險點變成每個人都能看懂的“安全地圖”。幼兒園里的防汛兒歌,唱的不只是調子,更是把“遠離河道”“不摸電閘”這些道理種進孩子們的心里。當政府的專業指導、學校的趣味科普、企業的宣傳物料,擰成一股繩,避險意識才會從口號變成街頭巷尾的共識。
科學技術更要為安全意識“上保險”。浙江杭州富陽區的“數智+AI”系統能提前預判風險,四川彭州市的無人機像“天空之眼”盯著山坡……這些不只是冰冷的機器,更是在幫人們“看見”那些肉眼難辨的危險。當預警信息能精準到村入戶,當滑坡跡象能被算法提前捕捉,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就會更敏銳,避險的主動性自然會跟著提上來。就像鬧鐘到點就會響,風險來了,技術這根“弦”會幫著繃緊意識那根“弦”。
提升避險意識,從來不是某個人的事,而是一場需要人人參與的持久戰。它蘊含在黨員干部入戶宣傳的敲門聲里,也在無人機傳回的每一張山坡照片里。主汛期的雨會停,但對風險的警惕不能停;極端天氣會走,但守護生命的防線需常筑。唯有讓避險意識像空氣一樣融入日常,才能在風雨來臨時,穩穩托住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