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以長達14年的持久戰牽制日本陸軍60%以上兵力,削弱其全球侵略能力。中國通過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北進”蘇聯、牽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東南亞,為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反攻創造了關鍵條件。中國抗戰是正義戰爭、進步戰爭、人民戰爭,其勝利成果推動戰后國際秩序重構,掀起世界殖民地獨立浪潮,改變世界政治版圖,同時為中國“和平建國”奠定基礎。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及戰后世界歷史進步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抗日戰爭 反法西斯戰爭 抗戰精神 【中圖分類號】K153 【文獻標識碼】A
202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在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歷史性勝利之際,我們更需深入思考其蘊含的深遠政治歷史啟示: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以長達14年的持久戰牽制了日本陸軍60%以上兵力,阻止其“北進”蘇聯、牽制和遲滯了其“南進”東南亞等戰略企圖,為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反攻創造了關鍵條件,支撐全球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二戰最終勝利。
抗日戰爭伊始,中日兩國工業實力懸殊,在飛機、大炮、坦克、軍艦等重型武器裝備的生產上,日本已大規模量產,而中國幾乎為零,兩國軍隊在武器及軍事裝備的數量與質量上存在很大差距。然而,中國人民最終以弱敵強,擊敗了裝備精良的數百萬日本侵略軍,取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這一偉大勝利,固然與軍事斗爭中戰略戰術的運用密不可分,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需從抗日戰爭所蘊含的深刻政治內涵中探尋。
中國抗日戰爭是正義戰爭,正義戰爭必勝
按照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毛澤東同志指出:“歷史上的戰爭,只有正義的和非正義的兩類。我們是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日本于1931年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此后不斷擴大侵華戰爭規模,妄圖征服全中國,將中國徹底變為其殖民地。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性質的征服和掠奪戰爭,屬于典型的非正義戰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抗戰是“正義的非掠奪的謀解放的戰爭”,它“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毛澤東同志當時就預言,由于日本軍國主義者所從事的是侵略戰爭、非正義戰爭,其失敗是必然的。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為正義的非掠奪的謀解放的戰爭,無論遭遇多少艱難困苦、經歷多少挫折,都必然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軍憑借其現代化軍事裝備和軍力優勢,一度在戰場上連續取得軍事勝利,侵占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大片國土,奪占沈陽、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杭州、武漢、長沙、廣州等中國主要城鎮,甚至擺出準備攻占蘭州、西安、重慶、昆明,席卷中國大西北、大西南的架勢。但是,這種表面的強大只是暫時的,無法掩蓋其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本質。看似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主義,最終全面投降。這一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抗戰的結果,更是正義戰勝邪惡的生動體現。
為什么擁有現代化軍事裝備和強大軍力的日本法西斯會徹底失敗,并向中國人民全面投降?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為實現打敗中國、征服中國人民的“帝國夢”,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占領區犯下罄竹難書的滔天大罪。1937年,侵華日軍占領南京后,在南京“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燒殺搶掠‘大競賽’”,總計在南京屠殺中國平民和戰俘達30余萬人。不僅如此,侵華日軍還在中國占領區推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進行大規模細菌戰。日本法西斯的殘暴行徑并非局限于中國戰場,在東南亞占領區,日軍任意掠取資源,虐殺平民、奸淫婦女。在歐洲戰場,德意法西斯侵略軍同樣在占領區奉行大屠殺和種族滅絕政策,其建立大量“死亡工廠”和集中營,制定完整、系統的種族屠殺計劃,殺害數以千萬計的無辜平民,包括大量婦女兒童。德日意法西斯在戰爭期間顯露出的殘暴本性,凸顯其所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埋下其必然失敗的種子。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日軍雖控制中國主要市鎮,但兵力分散、補給線拉長,其“速戰速決”戰略已破產。日軍在華進攻鋒芒受挫,迭遭敗績,其國土狹小、人少兵少的弱點暴露無遺,而中國國土遼闊、人多兵多的優勢開始全面展現。從1943年開始,中日戰爭的天平開始朝著有利于中國人民的方向逆轉。中國軍民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各戰場對侵華日軍展開局部反攻,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極大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及其他地區的軍事力量,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亞洲其他戰場的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到1945年9月,在蘇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國及亞洲各國抗日軍民的支援、配合下,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最終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是進步性戰爭,進步戰爭必勝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但是一場以正義對抗非正義的戰爭,而且是一場以進步對抗野蠻的偉大進步性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宏大版圖中,占據著不可替代且舉足輕重的地位。
面對日本侵略者,彼時的中國雖然在軍事力量上處于弱勢,但從歷史發展的維度審視,中國正“處于歷史上的進步時代”,宛如初升的朝陽,充滿生機與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全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場戰爭能不能勝利?怎樣爭取勝利?是毛澤東同志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一文,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國土小人口少我國土大人口多、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準確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的三個階段,系統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依靠力量和戰略戰術,使全國人民對抗戰的進程和前途有了清晰的認識,極大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著深遠而偉大的目標,不僅是為遏制日本企圖滅亡全中國的野心,而且是為擺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命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的戰場貢獻直接推動國際格局轉變。1943年1月11日,美國通過《中美新約》正式廢除在華治外法權,并承諾逐步移交租界管理權。1943年12月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更是宣布“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這些成就不僅是中國抗戰的勝利果實,而且為中國“和平建國”和歷史進步開辟了光明坦途。
中國抗戰為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樹立光輝榜樣,成為他們以正義的人民解放戰爭反對非正義侵略戰爭的典范。它鼓舞著這些國家的人民武裝反抗法西斯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在中國人民堅持以弱敵強、頑強抵抗日寇,并不斷取得勝利的抗戰精神激勵下,世界范圍掀起一股反侵略、反法西斯的熱潮,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受法西斯侵略危害的民族和國家,也普遍以各種方式投身到這場波瀾壯闊的斗爭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也為新一波民族解放運動和獨立浪潮奠定堅實的政治、軍事和知識基礎,極大促進了二戰后世界歷史的進步。
面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民族長期堅持反法西斯侵略,以及蘇聯直接參戰所形成的戰略態勢和政治壓力,美英等國家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綜合能力,但也不得不顧及中國等被壓迫、被侵略國家和民族的基本政治訴求。在亞洲,印度尼西亞于1945年8月17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告國家獨立;同月,越南爆發“八月革命”,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發表《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1946年,印度皇家海軍水兵發動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起義。在印度人民的堅決斗爭下,英國最終不得不放棄在印殖民統治,接受印度獨立。此外,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也紛紛掀起民族獨立運動。在歐洲和中東,英法等國家鑒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普遍“覺醒”的世界政治新現實,不得不放棄復制巴黎和會模式、恢復其在中近東和北非殖民統治的企圖,開始逐步接受阿拉伯民族和非洲人民爭取民族自決和獨立的政治訴求。此后,反帝反殖、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席卷非洲大陸,以及鄰近的中東各國。埃及、敘利亞、約旦、阿爾及利亞等眾多國家,展開包括武裝斗爭在內的反帝反殖斗爭,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實現國家和民族獨立。
二戰后結束不久,世界上就有數十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實現民族獨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引發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的積極變化,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步伐。而這一切,正是二戰時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對民族大解放和歷史進步的不屈追求所促成的。中國抗戰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中國人民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緊密相連,共同克服重重困難與障礙,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抗日戰爭是人民戰爭,人民戰爭必勝
毛澤東同志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就“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義性與進步性,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道路。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軍民在東北三省打響東方反法西斯第一槍。此后14年間,中國軍民武裝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正義戰爭之火越燒越旺,經久不息。在東北三省淪陷區,數十萬抗日聯軍組織起來,堅持作戰14年,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史詩。為支持和鼓舞東北抗日聯軍,中國軍民先后沿長城線與日軍血戰,1933年打響長城抗戰,1936年打響綏遠抗戰。1937年7月,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后,中國軍民又接踵打響平津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以及臺兒莊戰役、平型關戰役等,實施全面抗戰。這些戰役如同一座座豐碑,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讓世界看到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堅定決心和強大力量。
1939年,德意法西斯開始入侵波蘭,而此時中國軍民已經單獨抵抗日本侵略軍8年之久。英法美等西方軍事強國面對法西斯侵略,曾一度節節敗退:法軍敗降、英國退守英倫三島,美國因日軍偷襲珍珠港損失慘重、喪失太平洋制海權;德意法西斯乘勢占領北歐、西歐及東歐大平原,日本乘勢占領東南亞各國。中國軍民在關鍵時刻繼續堅持全民抗戰,進行百團大戰、長沙會戰、昆侖關戰役等大規模戰役,并準備遠征緬甸、支援美英盟軍作戰。在日軍戰線后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主力軍和民眾,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采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等靈活多樣的游擊戰爭模式打擊日本侵略軍,有力地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
中國軍民堅持14年的全民抗戰,在戰略上緊密配合美英蘇盟軍及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為爭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充分顯示人民戰爭以弱敵強的巨大威力。其一,中國抗戰拖住、重創了日本陸軍主力。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在華投入的兵力平均占其總兵力的2/3左右,高峰期甚至占4/5左右。這使得日軍在其他戰場的行動受到極大限制,無法全力實施其侵略計劃。其二,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迫使日本放棄“北進”計劃。日本最初妄圖北攻蘇聯,但北攻蘇聯須以陸軍為主。由于中國軍民拖住并不斷消耗日本陸軍主力,日本不得不放棄這一企圖,蘇聯由此避免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其三,中國戰場牽制并遲滯日本“南進”。日本海軍一直主張“南進”對美英作戰,占領東南亞。然而,日本陸軍因被拖在中國戰場、損耗巨大,無力滿足日本海軍的“南進”需求,迫使日本推遲“南進”時間表,為盟軍爭取了寶貴的戰略準備時間。其四,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迫使日本放棄進一步“南進”攻澳計劃。占領東南亞后,日本海軍為確保太平洋海上優勢,企圖占領澳大利亞,但因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拖住日軍陸軍主力,日本只得放棄攻澳計劃。其五,中國抗戰迫使日本放棄“西進”攻印計劃。1944年,日本在緬甸境內發動英帕爾作戰,企圖配合德國對蘇作戰,攻入印度,但因日本陸軍主力被中國軍民拖住,結果以慘敗告終。日本妄圖打通歐亞大陸交通線的美夢也被打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日戰爭爆發后,黨提出日本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圍繞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個中心任務,指引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抗戰以正義性、進步性、人民性,鑄就其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這場戰爭,因正義與進步而贏得4.5億中國人民及海外華人華僑的堅定支持,為以弱敵強、開展人民戰爭奠定堅實基礎,也注定其最終必然勝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洞察戰爭本質,提出人民戰爭思想,不僅為中國抗戰提供了制勝法寶,而且豐富了世界軍事思想。當前,個別國家對中國人民抗戰的正義性、進步性、人民性視而不見,其“唯武器論”“物質主義”的戰爭觀充滿偏見。我們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破除這種偏見,弘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所展示的正義性、進步性、人民性,彰顯中國以人民戰爭撐起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歷史地位。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二戰時期主要大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4SGB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求是》,2022年第13期。
②《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劉庭華:《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年。
責編/孫渴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