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間。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確定為城市建設的七項重點任務之一。實踐證明,宜居城市既展現出一個城市的形象,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是走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的應有之義。
宜居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社會文明、經濟富裕、環境優美、安全有序、生活便利等,都是其重要參照指標。但是,對于當前階段的城市建設而言,宜居城市建設亟需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推動城市品質全面提升等方面狠下功夫。
有針對性地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往往是從跟自己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相關的問題中感受城市的宜居程度。能不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看病就醫是否方便、公共服務設施是否便利可及等,都是廣受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因此,要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地解決這些問題,讓人民群眾真正感覺到城市宜居。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不是簡單的“撒胡椒面”式平均,而是對人口流動、學齡結構、產業演進等因素進行中長期預測后實現的動態均衡。同時,構建優質師資在一定區間內合理流動的機制。
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健康“守門人”制度,積極探索“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從方便群眾就醫、優化資源配置、節約醫療費用等角度,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和服務下沉,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基本需求。要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解決便利設施不足、安全隱患暴露、生活品質低下等老大難問題,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和“15分鐘生活圈”,讓老舊小區居民真正感受生活的宜居和便利。
推動城市品質全面提升。宜居的城市生活不僅在于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還包含高品質的日常生活。因此,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也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
要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資源稟賦,做好歷史建筑、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深挖身邊榜樣和“凡人善舉”,弘揚時代新風,讓城市的品質“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同時,還要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優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高雅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要推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體制從以條塊為主向以綜合系統治理為主轉變,治理方式從以粗放式為主向以精細化為主轉變,治理手段從以傳統經驗型為主向以大數據為主的現代化手段轉變,集中攻克城市人居環境中的噪聲、光污染、洪澇災害等突出問題,從多方面提升城市“顏值”,增強城市“氣質”,把城市建設成為群眾宜業宜居的樂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要通過樹立“人、產、城”融合共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優化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特別是要合理布局路網體系、停車設施、公共交通等系統性配置,探索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互補與品質提升。
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這從深層次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對此,唯有從內外兼修、著眼長遠、立足當下的角度,務實高效地推進宜居城市建設,才能真正讓人民群眾體會到城市生活的美好。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