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七項重點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升級的產物,更是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能力的深度革新,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智能化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智慧城市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闡述了智慧城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關鍵作用,明確了以數智技術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路徑,為新時代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人民群眾對城市生活的期待呈現出更加多樣、更加精細、更加高質量的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就是要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服務人民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精準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保障,更體現在更高層次的質量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智慧城市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能夠精準識別和響應人民群眾在住房、教育、醫療、交通、文化、休閑等方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需求。比如,智慧醫療讓基層群眾不再千里奔波,大病小病“碼”上解決;智慧教育可以打破時空壁壘,讓孩子們均衡地享受優質教學資源;智慧出行通過算法優化信號燈配時,告別高峰時段“堵在路上”的焦慮;智慧文旅則讓文化和遺產“動起來”,用一部手機遍覽城市萬千風貌。不僅如此,智慧城市還應具備“預見未來”的能力。借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政府部門可以提前洞察市民潛在需求,實現由“事后響應”向“前置服務”轉變。例如,通過社區數字平臺,提前預測老齡人口生活服務缺口,提前布置養老設施與醫療服務,真正實現精準化、溫情化治理。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感,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提質增效。安全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底線和前提。城市作為人口密集、功能復雜的社會載體,面臨著來自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社會治理復雜性的多重挑戰。智慧城市建設應深度融入智能安防、應急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推動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的現代化升級,從而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比如說,智慧安防系統已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千里眼”,讓城市風險隱患的監測可視化、持續化。應急管理平臺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與統一調度,一旦發生火災、洪水、疫情等突發事件,系統能第一時間推送預警,調用資源、調度力量,快速響應、精準處置。基層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更是讓安全感直抵“最后一米”。網格化管理平臺鏈接街道、社區、居民,群眾的小事都能“秒級上報、分鐘響應”,鄰里糾紛、環境整治、治安巡防一網覆蓋。這種“繡花式”的城市治理,不僅提升效率,也增強了群眾的參與感與歸屬感。
精準把握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義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內涵豐富而深刻。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義,有助于科學指導實踐,避免“科技堆積癥”,既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要求,更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激活數據活力,讓城市更可感。數據是智慧城市的“血液”,從水電氣運行到人流物流調度,從治安監控到城市服務,數據無處不在、無所不聯。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成熟,可以讓城市“神經末梢”觸達每一個角落,形成海量、連續、結構化的數據流,為城市感知能力提供了強大支撐。各類傳感器組成的“神經網絡”,實時采集城市交通、能耗、環境等動態信息,為城市運行提供精準“體檢”,實現對“城市生命體”的精密掃描。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數據正實現從“看得見”到“用得上”的轉變,從突發事件應急調度,到節能減排方案設計,再到服務群眾一鍵直達,大數據讓城市治理更可感知。
注重技術賦能,讓城市更智慧。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中樞”和“智能引擎”,城市大腦通過整合政務服務、公安、交通、醫療、環保等多領域數據資源,打破數據壁壘,實現統一感知、統一指揮、統一處置,構建起“一個平臺、一張網、一塊屏”的城市治理格局。例如,貴陽智慧交通系統借助城市大腦實時分析交通流量,自動優化信號燈配時,有效疏導擁堵,顯著提升市民出行體驗。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的關鍵,還在于擁抱大數據、數字孿生、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以杭州為例,該市積極部署DeepSeek-R1系列模型,為城市裝上自主進化的“數字心臟”,實現了從數字治堵、數字治城,到構建超大城市治理數字系統解決方案。
堅持機制創新,讓城市更高效。智慧城市不是“炫技場”,而是以數字創新和體制改革為雙引擎的治理網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過去城市治理常常出現“部門唱獨角戲”、數據不通、流程割裂等問題。如今,“一體化”成為城市治理的關鍵密碼。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通過統一數據標準與接口規范,打破“部門墻”,通過不同系統互聯互通,業務鏈條高效銜接,真正實現城市治理的協同共治。以重慶為例,該市創新“大綜合一體化”模式重塑治理架構:以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為支撐,實現政務數據按需有序共享;業務流程同步優化,讓審批提速、服務提質、執法提效。一體化的背后,是機制的創新。這要求制度設計上破除部門壁壘,建立多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實現統一指揮、協同處置。一體化還意味著權責對等、資源共用,打破“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的舊格局,真正形成“城市一盤棋”的新生態。
堅持綠色低碳,讓城市更宜居。智慧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冰冷拼圖,而應是山水綠意與科技溫度的和諧交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智慧城市建設應緊緊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運用數智技術推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宜居。比如說,智慧環保系統全天候監測空氣、水質、噪聲等數據,通過AI算法實時預警,實現精準治污。智慧能源調度平臺優化能耗結構,引導居民綠色用能,推廣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此外,智慧交通鼓勵公共交通、非機動車優先發展,減少私車依賴;智慧園林實現精準灌溉、綠色護養,讓城市不僅可居,更可游、可憩、可賞。在綠色智慧城市中,生活處處是風景,市民在潤物細無聲的治理中體會美好與尊嚴。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落地見效
讓城市裝上智慧“大腦”,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術沖動”,而是一場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要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的“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重大戰略部署落地落實,必須在機制層面發力、在保障體系上下功夫。
完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不能由一方唱“獨角戲”,必須堅持科學的頂層設計與總體布局,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推進機制。注重整合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力量,建立全過程閉環管理體系,確保智慧城市有序建設、高效治理。還要注重分階段分步驟推進,既避免盲目鋪攤子,也防止碎片化建設,推動形成規劃合理、體系完備、功能協同的發展體系。
夯實數智基礎,構建統一底座。數智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根基。要加快5G、千兆光網、城市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深度融合,完善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和處理能力,打造覆蓋廣泛、性能穩定的數字底座平臺。建立統一的城市運行監測系統、政務服務平臺和數據資源整合體系,實現數據“聚合—治理—共享—應用”全流程高效閉環。通過底座建設,確保城市各業務系統打通接口、協同運行,為智慧化決策和智能運營提供堅實支撐。
創新治理模式,實現多方協同。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治理理念和機制的變革。應堅持“科技+制度”雙輪驅動,推動治理模式創新。促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跨系統、跨業務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破解“數據孤島”和“部門壁壘”,讓數據流得動、用得好。大力發展“網格化+數智化”基層治理模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搭建公眾參與平臺,讓市民成為城市治理的合伙人、智慧生活的共建者。
完善法律法規,筑牢安全防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持依法治市”,要求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數據采集、存儲、共享和使用,保障市民隱私權和數據安全。另一方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數字安全體系,加強算法公正性和透明度監管,防范技術濫用和安全風險。此外,完善應急響應機制,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堅強保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翟云,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