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將地方文化稟賦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動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激活區域文化創新動能、推動跨地域文化資源整合共享,有效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形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新格局。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可以通過文化IP品牌共建、文化空間功能互補、文化技術價值驅動及文化共享制度保障等,挖掘區域特色資源,彌合發展差距,實現互利共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文化動能。
【關鍵詞】文化賦能 區域協調發展 系統治理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①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既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又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基,形成經濟反哺文化創新、社會進步助推文化繁榮的共生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戰略,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均衡性逐步增強,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和協同發展,需要激活區域文化創新動能、推動跨地域文化資源整合共享,從而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有效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形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新格局,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文化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點在于促進協同共進,注重整體推進,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形成融合發展的格局。
增強文化認同,凝聚區域協調發展共識。近年來,國家文化公園通過保護、傳承長城、大運河、黃河和長江等區域共享性文化符號,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塑造標志性景觀、打造體驗性項目,使這些文化資源更加緊密地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相融合,大大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具有較強的時空綿延性,一旦形成便會對個體或集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并通過社會交往和實踐不斷得以確認和強化,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②這種基于共同文化的情感聯結,有助于跨越地域限制,為跨區域政策協同、設施共建、資源共享提供精神動力。
立足地方特色,提升區域競爭力。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是區域自身發展能力的建構與提升,是在區域差異化發展基礎上的產業協同、市場共享和優勢互補。文化稟賦是區域比較優勢的關鍵要素,依托各地獨特的歷史文脈和資源稟賦,通過差異化定位與互補協作,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文化軟實力是區域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提升文化原創力,才能提供更多高質量、多樣化、富有創意的文化產品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江南文化、嶺南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不同地區的文化資源,成為形成地方產業特色布局的創新引擎。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可以形塑特色鮮明的區域形象和地方景觀,有利于擺脫“千城一面”的地方發展困局、構建“一地一策”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形成區域發展核心競爭力。
整合生產要素資源,構建特色產業體系。區域發展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技術和數據等,這些生產要素通過與地方文化資源的獨特聯系,轉變為具有“地方性知識”的生產要素,進而發展為地方特色產業。生產要素的“地方化”,在于將這些普遍生產要素與特殊地方資源結合起來,構建具有“地方感”的土地資源、勞動方式、資本積累、技術研發和數據生成的獨特范式,形成“一地一品”的發展模式。在這里,“一地一品”包括區域范圍內的特色地方產品、全域地方品牌、本地生活品質和共同精神品格,進而培育壯大深具“地方感”的特色產業。“地方感”是一種獨特的人地關系,是人與地方內在的情感聯系。“地方感”產業是對傳統產業的價值超越,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相統一的產業發展范式,是將地方獨特的物質元素、行為特征、情感聯系和精神符號,培育為具有在地性認同與地方文化內涵的特色業態,其核心在于以產業為載體,重構人地關系,實現經濟價值與文化傳承的區域協同發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環保產業、特色加工產業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例如,近年來浙江大力發展的歷史經典產業就是一種“地方感”產業形態。2024年7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浙江省歷史經典產業高水平傳承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舉措》指出:“歷史經典產業是具有悠久歷史傳承、凝聚人民聰明才智、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產業,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雕、文房、青瓷、寶劍等產業,大大地推動浙江地方經濟的發展,彰顯浙江區域經濟發展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文化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持久活力。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發展動力活力競相迸發;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可以通過文化賦能進一步激活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能。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是綠色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等資源富集的地區,通過系統開發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資源,將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紅色旅游、非遺工坊、生態康養、民俗節慶、民族加工等特色產業,可以實現文化引領發展的特色振興之路。例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依托地方文化和民族民間體育賽事,打造“村超”現象級鄉村足球賽事,走出一條“農文體旅商”融合創新的縣域發展之路,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要積極推動地方文化融入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全過程,構建文化情感潤心的“軟聯結”與政策資金支撐的“硬聯通”相結合的雙輪治理,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在區域的有效落地。提煉和展示長三角地區的江南文化、京津冀地區的燕趙文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嶺南文化、成渝地區的巴蜀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彰顯其精神標識,是增進文化認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以長三角地區為例,該區域不僅地緣相近,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通過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搭建文化合作平臺、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引導文化產業投資等舉措,不斷增強文化認同,為長三角三省一市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文化動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以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在于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動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文化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驅動要素,為平衡性推進、包容性增長、可持續演進提供支撐。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發布《城市·文化·創意:以文化和創意為支點促進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和包容性增長》報告,從空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三大維度,系統闡述了文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路徑:在空間價值層面,通過優化物理空間與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創意生產空間與生態宜居系統,打造特色文化地標與多樣場景,提升城市吸引力與發展韌性;在經濟價值層面,通過培育創意人才與構建產業網絡,延伸文化創意產業鏈,激活經濟增長動能;在社會價值層面,倡導建立制度保障與社區參與機制,以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和數字創新為手段,促進文化認同與社會融合,增進民生福祉。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份報告可以看出,以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在于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動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現區域建設的空間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文化基因通過凝結特定區域范圍內人們共同的生活范式、社會交往方式和價值追求,實現對區域空間的深層次價值編碼,它將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歷史記憶、地域特色,轉化為包含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社會空間在內的多維價值體系,為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空間格局提供重要支撐。例如,蘇州將江南水鄉的歷史底蘊與科技新城的時尚前衛有機融合,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正是通過“小橋流水”的地理空間稟賦、“崇文重教”的生活空間傳統、“科創效應”的生產空間革新,蘇州實現城市文化基因的當代轉化,為全球城市轉型發展貢獻獨具價值的“蘇州方案”。
構建區域發展的產業體系。以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價值,表現為文化融合和產業跨界的創新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對傳統要素的簡單復制,而是通過創新創意激發區域發展新動能。這種發展模式以文化價值為引領,統籌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助于突破地域限制,優化要素配置格局,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2022年以來,隨著《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的計劃實施和項目開展,通過巴蜀文化遺產的考古研究、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文化工程的聯合打造、文化旅游的創新發展、文化品牌的共同塑造等手段,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內涵,提升巴蜀文化影響力,有利于成渝兩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最終以文旅產業帶動創意農業、智能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穩步推進成渝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增強區域治理的社會效能。以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區域內和諧社會氛圍的營造和創新社會體系的構建。文化認同通過深化情感紐帶,重構區域社會關系網絡,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廣泛合作共識,有效降低區域協作成本。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其中降低交易成本,是促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因此,促進市場流通、交易環節精簡、交易基礎制度規則保障與多地域文化認同,是建設區域市場一體化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打破條塊分割的區域市場壟斷,降低交易成本。
以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增進文化認同,鑄牢區域協調發展的精神根基。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文化認同包括主體身份認同、歷史文化認同、生活習俗認同、集體人格認同和價值追求認同等不同層次。其生產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記憶共建機制。通過系統性梳理區域共同歷史文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區域協調發展的文化基礎。二是文化節事聯動機制。組織日常性、群體性、象征性和儀式性的地方文化節慶活動,喚醒區域共同生活者的文化基因,強化區域內人與人的情感紐帶與凝聚力。例如,東坡文化節是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由儋州、惠州、黃岡、眉山、常州、諸城、平頂山、阜陽8個東坡文化節聯盟城市,共同發起、輪流主辦的文化節慶,讓蘇東坡在不同城市留下的500 多個紀念性文化印記,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絢麗瑰寶。三是文化主體動員機制。通過發揮人民群眾在區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人民群眾的責任感和主動性。2024年5月,浙江省以文化特派員制度為抓手構建起地方文化工作機制,支持文化特派員深耕基層,開展文化惠民實踐活動,既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實現增收致富與區域發展。
盤活文化資源,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的動能引擎。一般來說,文化要素包括物質要素、精神要素、符號要素和行為要素等不同類型。文化要素重構,是通過對不同文化要素的借用、組合等形式,實現文化系統的再造,其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機制。深入挖掘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加強文化符號提煉和創新表達,推動文化資源活化利用。二是完善文化融合發展促進機制。系統梳理倫理道德、習俗制度等文化精髓,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文化價值轉化效能。三是健全文化系統創新機制。搭建開放共享的文化要素流通平臺,促進人才、知識、資本跨域流通,形成文化創新全要素支撐體系,激發文化發展內生動力。例如,敦煌創新構建文化要素集合轉化機制,通過數字化復刻莫高窟壁畫建立高精度數據庫,開發AR導覽系統,活化鳴沙山、玉門關等文化遺址,提取藻井紋樣、九色鹿等文化符號,授權開發敦煌文創系列產品,從而打造出一條區域文化資源創意轉化的產業價值鏈。
注重制度創新,增強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則保障。文化制度創新是對文化及其相關組織的社會規則、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的突破性調整,旨在增強文化產品的價值內涵、降低文化市場的交易成本、提高文化資源的分配效率。構建文化制度創新機制,以強化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則保障,其核心在于系統推進以下制度創新:一是文化人才激勵制度,聚焦激發核心創造力。通過制定基于區域文化特色和創新需求的引才、育才、留才政策,統籌財政專項計劃、稅收優惠、安居配套等政策,構建常態化跨機構、跨領域學術交流、技術合作與知識共享平臺,形成強大的人才磁吸效應與可持續創新網絡。二是文化政策保障制度,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創新區域文化政策供給體系,動態制定并精準組合運用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文化傳承發展、文化融合發展和文化賦能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多方主體協同共治規則,構建高效協同的區域文化治理新格局。三是文化生態創新制度,重在培育創新環境。通過建立鼓勵開放包容、允許試錯的容錯規范和創新環境,系統性建設虛實結合的文化孵化器、創客空間、展示平臺等載體,為文化創意的萌發、碰撞與轉化提供制度性的基礎設施保障。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取得快速發展,離不開這些務實有效的文化制度創新舉措:以多層次政策協同機制為支撐,依托粵港澳合作聯席會議推動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政策銜接;深化制度型開放,通過對接國際規則優化跨境文化貿易,建設橫琴文旅會展等開放平臺;創新生態協同治理,建立跨區域環保機制以聯合保護珠江口濕地等生態資源;強化軟硬聯通,借助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職業資格互認破除人才流動壁壘,進而系統性提升文化要素配置效率與區域協同水平。
以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路徑
構建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區域協同治理體系。系統推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實施區域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分類整理和科學管理,形成完整的文化保護與利用機制。通過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重塑區域協調發展新動能。例如,京津冀地區立足燕趙文化底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產業深度融合;長三角地區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著力搭建江南文化數字化建設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充分發揮嶺南文化特色與海洋文明優勢,探索文化開放創新路徑;長江經濟帶強化生態保護與文化發展協同,促進流域文化資源聯動共享;黃河流域則聚焦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發展格局。
打造以文化符號為載體的區域文化IP價值轉化體系。制定區域文化IP分類標準,明確區域文化符號權屬登記規則;建立中華文化IP評估模型和數據庫,制定跨域IP權屬智能匹配機制與侵權風險防范辦法。推行區域文化品牌認證體系,規范文化IP應用場景及轉化標準,構造區域文化標識體系。通過標準化建設強化文化符號的IP屬性,促進區域文化資源向品牌價值轉化,形成從權屬界定、價值評估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IP管理機制,增強區域文化IP的跨域流通效率與轉化效果。
提升以文化功能為導向的國土空間協同效能。讓文化功能深度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城市地區布局文化創新引擎,農產品主產區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帶,生態功能區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現文化功能與空間屬性的精準匹配。構建跨區域文化廊道網絡,串聯城市群文化節點,強化文化對國土空間格局的引導作用。全國分地域培育文化動能區,如東部打造文化科技融合走廊,中部建設文化制造樞紐,西部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經濟圈,東北構建工業遺產再生網絡,形成“特色互補、錯位競爭”的協同格局。以文化為紐帶彌合城鄉差距,推動“以城帶鄉、以文興村”的共生發展。
搭建以文化科技為引擎的區域數智文化共生平臺。建立國家文化大數據區域分級節點體系,制定統一語義編碼標準,系統性實施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與動態更新,形成涵蓋歷史譜系與空間演化的高質量文化語料庫。打造文化智能共生平臺,實現數字資源全域調度,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創意設計、虛擬修復等場景應用,完成區域間文化數據確權、授權與收益分配的智能執行。筑牢文化大數據安全屏障,推動區域文化資源向數字資產轉化,構筑區域協調發展的智能底座。
建立以文化共享為目標的制度創新體系。探索建立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新型融資平臺,明確中央引導、地方配套、社會資本參與的出資結構,重點保障跨域公共文化體系,統一區域文化產品質檢認證標準,設立文化要素跨省流通綠色通道。實施區域文化人才共享計劃,突破戶籍與職稱限制,推行高級人才“雙棲身份認證”,實現社保權益銜接與項目申報資格互認。創新文化資源價值轉化機制,建立生態保護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體系,鼓勵發達地區通過生態補償、產業協作等方式支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推動形成“設施共建、市場共享、要素互補”的區域文化經濟協同發展格局。
【注釋】
①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人民日報》,2025年3月6日。
②李艷霞:《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統戰工作的雙向賦能》,《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年第7期。
③蔡尚偉:《文化原創力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治理》,2025年第10期。
責編/靳佳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