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選擇研學游,該如何避坑》一文指出,近年來,研學游熱度持續攀升,市場蓬勃發展。但研學游機構泥沙俱下,導致安全事件頻發,并存在價格虛高、貨不對板、缺“研”少“學”等問題,屢屢受到家長們的質疑。
《2024—2025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顯示,今年研學旅行市場規模預計達2132億元,同比增長19%。作為校外教育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研學游本應是“行走的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觸摸歷史、感知自然、增長見識,為何有的研學項目卻變了味?
商業逐利消解教育初心,是“游而不學”的根源。隨著研學市場升溫,大量旅行社、培訓機構倉促入局,將其視為“撈金風口”。為降低成本、快速盈利,一些機構直接把傳統旅游線路稍做包裝,換個“研學”名頭就推向市場:課程設計東拼西湊,既無明確教育目標,也無配套學習資料;所謂的“研學導師”,不過是臨時培訓的導游,既不懂教育規律,也無法解答孩子的專業疑問。當教育屬性讓位于商業利益,研學游自然成了“只游不學”的生意。
監管缺位讓“游而不學”有了生存空間。目前,研學行業在資質審核、課程評估、安全保障等環節都存在漏洞。有的機構打著“名校研學”“非遺體驗”的旗號虛假宣傳,實際行程與承諾嚴重不符;有的團隊為壓縮成本,擅自縮減學習環節、降低食宿標準,甚至將學生轉手“倒賣”給其他機構。家長即便發現問題,也常因合同模糊、維權成本高而不了了之。
認知偏差加劇研學游形式化傾向,也讓“游而不學”難以根治。有的家長將研學視為“升學加分項”,只看重目的地是否“高大上”,卻忽視孩子能否真正學到東西;有的學校把研學當作“任務式活動”,重參與人數、輕過程管理,導致研學淪為“集體外出”。當各方都在追逐表面的“儀式感”,而非實質的“教育價值”,研學游的“學”自然被邊緣化。
研學游的核心是“研”與“學”,“游”只是載體。倘若任由“游而不學”蔓延,不僅會消耗家長們的信任,更會浪費實踐育人的機會。為了讓研學游回歸“教育+”的本質,相關部門已在行動。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有關研學游的3項行業標準正式實施,對研學游產品和服務的總體要求、產品和服務內容、服務主體、人員配置與崗位職責、安全管理等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對研學游服務各環節實施情況開展評估。廣東梅州、山東日照等地紛紛上線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探索智慧研學實踐教育新生態,進一步加強監管服務。
規范雖已出臺,然而真正見效,仍需多方努力。研學課程設計需堅守“小而精”的教育邏輯,優質的研學游要像“解剖麻雀”一樣,圍繞具體主題深入探究。比如,故宮研學,不應是“跟著導游看三大殿”,而可以聚焦“古代建筑中的力學智慧”,讓學生通過測量柱距、觀察斗拱,理解古人的工程思維;再如,鄉村研學不應停留在“體驗農活兒”,而可以結合“農作物生長與氣候的關系”,引導孩子用科學方法記錄數據、分析規律。同時,課程時長要合理,避免“蜻蜓點水式”趕場,給孩子留出觀察、思考、互動的空間。
行業規范需建立“嚴準入”的管理體系,在制度層面明確行業準入標準、運營規范與監管職責,讓管理有據可依。明確課程研發、師資配備、安全保障等要求,淘汰“無證經營”“掛靠資質”的不合格主體。機構要切實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安全意識與應急能力,并建立常態化的師資培訓機制。此外,建立課程審核機制,對研學項目的教育目標、內容設計、實施效果進行評估,避免“偽研學”充斥市場。
社會層面需倡導理性的消費觀念,家長在選擇研學項目時,要多關注課程是否與孩子的年齡匹配,是否能激發探索興趣,而非“去了多少個景點”。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自己開發研學課程,如組織學生考察本地的歷史遺跡,因地制宜實現高質量的實踐教育。家長應參與到研學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梳理見聞、討論收獲,讓“行萬里路”真正與“讀萬卷書”形成呼應。
研學游的魅力,在于讓孩子在真實世界中觸摸知識的溫度,在實踐探索中發現學習的樂趣。當機構放下逐利的浮躁,家長擺脫盲目的焦慮,讓教育回歸本真,研學游才能真正實現“在游中研、在研中學”,讓每個走出課堂的孩子,都能帶著思考的種子,收獲成長的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