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第一條就明確提出要“切實精簡文件”,要求“堅持‘短實新’文風,除部署綜合性工作外,地方和部門文件一般不超過5000字,部署專項工作或者具體任務的文件一般不超過4000字”“配套文件應當直接提出具體落實措施,不得簡單照搬照抄上位文件”。文風連著作風。提高文件質量,有助于從源頭防止加重基層負擔,更好達到整治形式主義、推動抓落實的效果。
一份文件,旨在傳達決策部署,為下級機關提供思路方法,推動決策執行。然而,隨著文件數量增多,質量便參差不齊,有的內容冗長,有的指導不夠精準,有的針對性不強。“文山”積弊,表面是文字堆砌,實質是作風漂浮、脫離實際的反映。要知道,實在、直截的語言,背后是思路的清晰與務實的態度。只有將求真務實的作風體現到文件中,自覺踐行“短實新”的文風,讓文件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才能讓基層執行更加高效,推動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何謂“短實新”?就是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講完即止,用盡可能少的篇幅,把問題說清、說深、說透,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可見,追求文件“短實新”,絕非簡單的字數削減或形式翻新。所謂“短”,是讓內容一針見血、觀點鮮明,做到長話短說、微言大義,讓執行文件的人一看就懂。所謂“實”,就是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符合實際,講開門見山的直白話,不繞彎子,客觀全面。所謂“新”,是指不能老調重彈、因循守舊,而是解放思想、推陳出新,用創新思維開拓新局。把文件寫短寫實寫新,本質上是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堅決抵制,幫助基層干部解開束縛、放開手腳,讓他們騰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民服務、干事創業之中。
正所謂,文件背后是思想,思想來源是實踐。倡導“短實新”的文件,需要在起草之初,就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將黨中央精神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精煉文字,一語中的,讓基層一目了然。在文件落地之后,要健全動態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執行中的堵點塞點,善于傾聽基層干部的意見建議,對效果不佳的及時糾偏修訂,避免執行“走樣”。如此,讓“短”建立在調研的深度上,讓“實”扎根于問題的解決中,讓“新”迸發于最新的理念里,文件方能如源頭活水,滌蕩形式主義積弊,滋養求真務實作風,真正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引擎,讓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基層的沃土上結出豐碩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