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和敘事體系,既是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迫切要求,又是構建更加公正合理國際話語秩序的應有之義。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鮮明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魂,塑造國際傳播的精神坐標;以多方話語為體,充實國際傳播的內容矩陣;以創新敘事策略為用,激活國際傳播效能。
【關鍵詞】國際傳播 話語體系 敘事體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有責任也有能力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新形勢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正是為了更好完成這一使命。其核心在于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底色,用真實、具體且能引發共情的故事,將中國發展實踐轉化為世界可理解的解決方案,既立足中華文化基因與傳統哲學智慧,又直面全球性挑戰,通過微觀敘事具象化宏觀政策,并利用第三方視角增強可信度,用差異化表達適配受眾認知,最終實現從被動辯解到主動定義的轉型。
錨定中國敘事的核心價值,持續提升中國故事的思想高度、情感溫度與文化深度
構建國際傳播敘事,需要明確核心價值主軸,錨定敘事坐標,這決定了敘事的格調和方向,是中國故事能夠立得住、傳得開的重要基礎。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文明積淀和獨特發展道路的國家,需要從自身的價值觀和理念中汲取營養,提煉出既具普遍意義又有鮮明特色的核心價值內涵。
突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大價值。在安全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突破傳統國際關系的零和思維,主張通過合作實現普遍安全,提出合作與可持續的新安全范式。在發展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直指全球發展不平等的結構性矛盾,反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中心—邊緣體系,倡導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技術合作與能力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突破發展瓶頸。同時,面對文明沖突論的甚囂塵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以文明互鑒為核心的替代方案,主張人類文明如同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健康發展的基礎。人類需要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知識體系。這既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超越,又是對人類共同未來的文化奠基。總之,基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相互依存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需要超越民族國家本位思維,以整體性視角建構更公正的國際秩序。這意味著要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社會生態系統。通過這一重要理念,中國既回應發展中國家對公平正義的訴求,又為破解全球治理困局提供系統方案。
從傳播效果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價值坐標,有助于提升中國敘事的境界和包容性,使之超越國家利益的局限,彰顯對全人類福祉的關切,是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方案的新敘事框架。通過這一重要理念,中國的外交主張和實踐,可以被闡釋成是為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所作的努力,而非謀求一己之私的地緣策略,有利于突出攜手應對挑戰的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這樣的價值敘事,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治理理念被提升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高度,有助于獲得更廣泛的道義認同。
生動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既要具有融入全球信息傳播共建共享機制的大格局與大視野,又要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土化發展要求相輔相成,同頻共振”①。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本質上是通過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敘事霸權,構建一個承認不同文明自主演進權利的認知體系;并非要顛覆既有的發展模式,而是要以中國實踐為樣本,實證性地展現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正如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健康的標準,文明多樣性同樣是人類發展的寶貴資源。因此,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要超越傳統的地緣政治話語競爭,轉而致力于搭建文明對話的知識平臺。例如,通過提煉中國脫貧攻堅中精準施策的方法論、生態文明建設里的系統治理智慧、數字時代的技術向善等具體經驗,為全球發展知識庫貢獻可適配不同社會的基礎框架,而其最終目標則是推動各文明基于自身條件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由此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東方哲學轉化為更具可執行性的全球發展新范式。
把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國際傳播的精神坐標,有助于重構全球發展話語的認知范式。通過共同富裕、綠色發展與和平發展的實踐路徑,中國式現代化有助于打破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霸權,為全球南方國家擺脫依附性發展困境提供新的可能性。從操作層面而言,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將脫貧攻堅的精準施策、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治理等中國經驗,轉化為可遷移的發展知識,推動國際傳播從意識形態論辯轉向切實的問題解決方案分享。更具突破性的是,通過數字治理、鄉村全面振興等具象化案例的國際傳播,其內含的多樣現代性主張,可以有效消解“現代化=西方化”的單一認知,促使國際輿論場認識到所謂“中國威脅論”的謬誤,轉向建設性的中國方案探討。這種以實證成效為支撐、以文明互鑒為方法的傳播范式,不僅有助于規避傳統價值觀輸出的對抗性,更可以成功開辟出一個基于發展實效的替代性意義場域。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獨特的價值維度,蘊含著對現代性困境的深刻回應。例如,“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不同于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路徑,“道法自然”的智慧則為科技倫理劃定了人文邊界。“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既反對文化霸權,又超越文化相對主義,更是在當今多樣文明碰撞的形勢下尤顯珍貴,為構建新型國際文明對話機制奠定哲學基礎。
在國際關系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民族國家局限,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當代實踐形成呼應。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不是簡單的貿易通道,而是一種跨文明交流的范式,其開放包容的精神正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獲得新的時代詮釋。中國傳統書法、園林等審美形式,更以其獨特的意象語言打破西方話語壟斷,為全球審美多樣性提供東方樣本。尤為重要的是,這些文化價值不是通過說教傳播,而是經由當代轉化獲得生命力。當國際社會在尋找超越西方現代性的替代方案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的不是現成答案,而是一套開放的思想工具箱,邀請世界各國共同探索人類文明的未來可能。
核心價值層面的構建是中國國際傳播話語與敘事體系的定盤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宏觀的價值視野,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展示獨特的發展道路自信,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賦予敘事以深厚的文明底蘊。這三者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講述自身故事的精神坐標系,為后續的話語體系和敘事策略指明價值方向。在核心價值明確的前提下,才能展開具體的話語內容設計和敘事方式創新,持續提升中國故事的思想高度、情感溫度與文化深度。
構建多樣立體的話語矩陣,在國際輿論場中形成合力、奏響和聲
話語是一定社會文化語境中,人們用以交流的語言體系及意義結構,體現特定價值觀和思想范疇。法國哲學家福柯主張從話語反推語言使用的社會規范,致力于分析話語形成的社會歷史性,嘗試揭示話語背后的權力關系,認為話語是整體“陳述”的“宏偉顯現”②。在一定程度上,國際政治在“冷戰”后已經成為話語權政治,一旦某種話語獲得主導性的權力地位,就能通過話語的壓制和建構功能使其價值取向披上“合法外衣”。③因此,有了清晰的核心價值坐標,下一步需要打造與之相匹配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涉及當代中國的方方面面,這要求我們的國際傳播涵蓋各領域的具體話題,并針對不同受眾關切提供多樣化信息,構建起一個立體多樣的話語矩陣。
發展話語:講述科技經濟實力與可持續愿景。發展話語旨在講述中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成就,以及對全球發展的貢獻,塑造蓬勃發展、合作共贏的國家形象,包括科技創新、經濟活力和可持續轉型三個主題領域,其重點在于將國家發展經驗轉化為可遷移的治理知識,在解構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的同時,為全球發展知識的多樣化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展話語超越簡單的成就展示,直指后發國家如何突破技術依附的核心命題。中國航天工程從跟跑到并跑的飛躍、量子計算原型機的研發等,共同構成了一個關鍵框架,技術主權不是西方壟斷的特權,而是可以通過自主創新體系構建的普遍可能。因此,科技發展話語有利于打破傳統的科技話語結構,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提供思想資源。
在經濟領域,發展話語具有雙重建構性。一方面,通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體系和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消解國有經濟缺乏創新的偏見;另一方面,持續擴大開放的舉措不斷出臺,破除了大國發展必然伴隨貿易保護的陳舊敘事。綜合來看,其深層價值在于證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制度創新活力可以相互強化,從而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超越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二元對立的新認知框架。
可持續轉型是當今全球發展的共同課題,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重要貢獻。具體來看,中國主動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力度之大令世界矚目。因此,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理念的發展話語,不僅可以有效回應西方,還可以從根本上挑戰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宿命論,其價值在于為全球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環境約束下實現工業化的中國方案。
社會治理話語:突出中國治理經驗與民生福祉改善。社會治理話語聚焦中國在社會發展和治理方面的理念與實踐,包括民生改善、法治與秩序、基層民主等主題。相較發展話語側重硬實力與物質成就,社會治理話語更多展現軟實力與制度人文關懷,回答的重點問題是中國怎樣治理國家和社會的?中國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如何?
民生改善是中國故事中最具溫度也最容易引發共情的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人類發展指標上取得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尤其是中國脫貧事業為世界減貧作出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8億多人成功脫貧,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本身就是強有力的國際傳播素材。
數字治理維度,通過“一網通辦”等實踐,展現了技術如何重塑公共服務形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數字鴻溝必然加劇社會分化的預判。在國際傳播中,這些治理創新的價值,在于為發展中國家破解制度能力不足困境,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治理方案,同時改寫西方所謂的數字威權主義話語框架,證明數字技術可以成為賦能民主治理的工具。
社會治理話語的深層競爭力,在于將黨政主導、市場活力、社會參與的三方互動機制,轉化為可理解的治理語言。當有的國家和地區陷入“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的意識形態爭辯時,中國用各項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硬指標,構建起超越意識形態之爭的治理效能話語,在全球治理知識體系中開辟出新的認知路徑。
全球責任話語:強調和平發展使命與大國擔當。全球責任話語,聚焦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和貢獻,涵蓋和平、安全、發展援助與全球治理等主題。其目的在于向世界表明,中國不僅關注自身發展,也積極為人類共同利益承擔責任,是負責任的主要大國。這套話語的重要創新之處,在于將義利并舉的傳統智慧轉化為當代國際關系的語法,構造以實際供給能力為支撐、以文明互鑒為方法的話語體系,可以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
在和平貢獻方面,中國始終把維護世界和平視為己任,堅定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形成了以發展促和平的獨特話語體系。作為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大維和行動出兵國,中國在黎巴嫩排雷、南蘇丹基建修復等行動中,將傳統維和行動升級為安全與發展聯動的模式;而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更是開創了大國調解地區矛盾的新范式。在國際傳播中,這些行動的核心價值,在于證明和平不僅是戰爭缺席狀態,更需要通過發展互聯互通構建利益共同體。這類實踐可以有力消解所謂的中國搭安全便車的偏見,重塑負責任大國的和平貢獻敘事。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創新,體現為制度守成與議程創新的雙軌策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中提出發展導向的中國方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OP15)上,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展現了大國議程設置能力。在數字治理領域,中國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數字經濟規則提供非對抗性選項。在國際傳播中,參與全球治理話語的深層價值,在于證明全球治理改革不必推倒重來,而是可以通過漸進式創新實現體系包容性進化。
以敘事破解傳播壁壘,有力推動不同文明間對話交流
敘事是在通俗意義上講故事,通過對人物、情節、場景的描述,將零散的事件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美國傳播學者費舍爾(Walter Fisher)指出,人是敘事的動物,故事相對于理論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④在跨文化傳播中,故事能超越語言和文化障礙,以敘事的同理心架起情感共鳴的橋梁。因此,有了豐富的話語內容,還需要有效的敘事策略將之轉換為目標受眾“聽得進、聽得懂、傳得開”的傳播信息。
善用眾包敘事。隨著全球媒介環境的深刻變化,社交媒體使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話語權分散化,眾聲喧嘩成為常態。在這種背景下,需要轉向眾包敘事的思維⑤,即動員多樣主體共同參與到中國故事的講述中,通過群體智慧和多種視角使敘事更加豐富立體、真實生動,這一創新傳播范式包含三個相互支撐的維度。
在敘事主體上,構建全民外宣的新生態。需要突破傳統單一主體傳播模式,激活普通民眾的敘事資源庫。當普通人的日常實踐通過社交媒體轉化為跨國敘事時,往往能產生官方話語難以企及的穿透力。在情感連接上,開發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故事語法。深入探索親情紐帶、奮斗追夢、社區互助等跨文化情感共鳴點,將共建“一帶一路”轉化為沿線國家民眾的就業故事,把生態文明建設具象為候鳥保護者的堅守日記。當國家敘事被編碼為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時,就能自然突破地緣隔閡。在傳播機制上,建立參與式對話的新范式。運用數字技術搭建開放的內容眾創平臺,如發起#MyChinaStory全球短視頻征集活動,識別不同區域受眾的情感共振點。這種基于數字平權的敘事模式,既能增強傳播可信度,又契合全球年輕網民的媒介使用習慣。
本質上,眾包敘事是通過傳播權力結構的重構,將中國故事轉化為世界共同書寫的現代文明篇章。當埃塞俄比亞的民眾分享亞吉鐵路帶來的改變或TikTok上中國廚藝挑戰賽吸引千萬網民參與時,中國敘事就超越了國家范疇,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集體創作。這種傳播范式的創新,不僅關乎技術層面的策略調整,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實踐。
善用對比敘事與關聯敘事。在國際傳播實踐中,對比敘事與關聯敘事作為兩種互補性的敘事策略,能夠有效提升中國故事的跨文化穿透力。對比敘事通過建立多維參照系,為國際受眾提供認知中國的新坐標。縱向的時間軸對比以影像檔案為證,如將深圳1978年的圖景與現在并置,就可以讓發展成就獲得可丈量的感知維度。橫向的方案比較,則需秉持建設性態度,如分析中國精準扶貧與西方福利政策在脫貧效率上的差異,能溫和解構西方發展話語的壟斷性。更富創新性的是范式對比,如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傳統援助的附加條件作對比,不僅展現中國方案的彈性,更有助于創新國際發展合作的認識論框架。
關聯敘事則致力于編織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意義網絡。在物質層面,可通過全球價值鏈敘事,闡明中國制造與各國日常生活的連接;在知識層面,可基于構建解決方案庫的理念,展現科技公共產品的共享價值;在價值層面,可采用意義升維手法,將中國故事轉化為全球在價值上可接受的敘事,使地方經驗獲得普遍性詮釋。這種敘事智慧在于既保持中國故事的文化特異性,又通過尋找最大價值公約數,使其成為人類共同敘事的一部分。
兩種敘事的深層價值在于對比敘事打破西方現代性的單一評判標準,而關聯敘事則重建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可能。例如,當中國高鐵與德國高速城際列車(ICE)被客觀比較時,傳遞的是多樣現代性并存的正當性;而當敦煌“數字供養人”項目吸引全球網民參與時,演繹的則是文明互鑒的當代實踐。總之,這兩種敘事策略的終極目標不是要證明某種模式的優越,而是為人類發展提供更豐富的可能性想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際輿論戰中涉華虛假信息傳播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4&ZD217)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沈正賦:《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建構》,《中國出版》,2024年第2期,第3—8頁。
②[法]米歇爾·福柯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129頁。
③阮建平:《話語權與國際秩序的建構》,《現代國際關系》,2003年第5期,第31—37頁。
④Fisher, W. R. (1984).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 51(1), 1-22.
⑤Guzdial, M., Harrison, B., Li, B., & Riedl, M. O. (2015, June). Crowdsourcing Open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 FDG.
責編/謝帥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