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這場以水為介、以網為橋的青春盛會,將百年治水報國的傳承與新時代奮斗的交響融為一體。從南水北調工程的科技攻堅,到貴州榕江“村超”的魚水情深,再到蘇超綠茵的青春躍動,這堂跨越時空與領域的大思政課,生動詮釋了愛國的底色、奮斗的價值,更彰顯了思想引領的磅礴力量。
愛國情懷,在水脈傳承中鑄牢精神根基。河海大學110年的辦學史,正是一部“治水報國”的愛國史詩。鄭金海校長口中“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佳話,在演員侯勇演繹的嚴愷院士故事里愈發鮮活。張建云、鈕新強等校友分享的重大水利建設故事,更是這段傳承的當代注腳。從南水北調“水往高處流”的工程奇跡,到節水灌溉技術潤澤全國超十分之一水稻種植區的民生福祉,河海人用沾滿泥水的雙手,把愛國情懷澆筑成守護江河安瀾的堅實堤壩。當青年學子在光影中觸摸先輩的赤誠,便懂得愛國是“飲河海一滴水,獻祖國一生情”的終身踐行,是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的使命擔當。
奮斗青春,在多元賽道上綻放時代光彩。青春的力量從不局限于單一領域,每一份拼搏都在為強國事業添磚加瓦。這場大思政課上,不同賽道的奮斗故事交織成最動人的青春圖景。在水利一線,河海校友們用十余年攻關破解難題,研究成果“長距離輸水隧洞復雜滲流特性與滲控技術”被納入西線工程前期成果,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實現“滴水不漏”,詮釋著科技工作者的堅韌;在競技賽場,奧運冠軍張雨霏以無數次折返沖刺鑄就榮光,展現了體育健兒的拼搏;在科創前沿,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用技術創新回應時代需求,彰顯了青年創業者的銳氣。這些故事共同昭示:青春的價值,在于以專業所長回應時代之問,以熱血擔當破解發展之題。
思政育人,在創新表達中激活思想偉力。大思政課的生命力在于貼近青年、融入生活,這場活動以多元形式打通了理論與實踐的壁壘。它善用藝術表達,通過情景演繹讓先輩精神可感可知,借助音樂舞蹈讓愛國情感自然流淌;它更打破場域界限,以網絡為紐帶聯結線上線下,讓蘇超的活力、村超的溫情跨越地域,成為全民共享的精神滋養。思政教育走出說教窠臼,化作看得見的榜樣、觸得到的感動、學得來的力量。當青年在互動中讀懂奮斗的意義,在共鳴中堅定報國的初心,思政育人便真正實現了入腦入心。
江河奔涌,見證百年初心;青春作筆,書寫時代華章。這場在河海大學啟幕的大思政課,既是對“治水興邦”傳統的致敬,更是對新時代青年的召喚。從長江三峽的大壩到鄉村全面振興的田野,從科創實驗室到體育賽場,無數青年正以水為墨,以奮斗為筆,將愛國情懷化作具體行動。當更多青春力量匯入強國建設的洪流,如江河般穿峽越谷、奔涌向前,我們定能在祖國的山河間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