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任其職就要盡其責。各級領導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擔當作為,求真務實。對于廣大基層干部而言,這份責任感不是一時一刻的牽掛,而是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的使命與擔當,是時刻將群眾冷暖放在心頭的初心映照。唯有干部將“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真正轉化為“時時上心”的扎實行動,群眾才能收獲“事事放心”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思想是指引行動的燈塔,只有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才能把穩為民服務的“方向盤”。干部的“用心”程度,直接決定了群眾的“放心”指數。基層干部要持續用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通過“系統學+實踐悟”“集中訓+一線講”等多種方式,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主動融入群眾生活,傾聽群眾聲音,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話家常”,從“柴米油鹽”中體味民生滋味,在“只言片語”中讀懂群眾心聲。
“用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上。群眾的口碑,源于干部一步一個腳印地實干。辦實事不能“撒胡椒面”式地平均用力,更不能“閉門造車”式地主觀臆斷,關鍵要精準對接群眾的急難愁盼,把力量聚焦到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群眾關切的問題上。干部要把“辦公桌”搬到問題現場,在項目一線問需、在矛盾前沿解難,通過“蹲點調研”摸透實情,依托“閉環督辦”務求實效,讓每一項工作都看得見成果、經得起檢驗。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群眾的需求在變化,干部的服務也要不斷升級。基層干部要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善用政務服務平臺等渠道,實現民生關切的“一鍵響應”與高效處置。同時,注重匯聚黨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強“紅色代辦團”“暖心服務隊”,將幫辦代辦、費用代繳等便民服務做實做透,讓“民情日記”不僅記錄問題,更成為紓困解憂的“幸福引擎”。
民生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辦實事必須力戒“一陣風”、杜絕“圖熱鬧”,唯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方能贏得群眾真心認可。要形成問題“發現—交辦—解決—反饋”的完整閉環機制,通過周匯總、月研判、季調度,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推動干部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在一線感知民情、化解民憂。同時,將領導干部領辦民生實事的成效納入考核“成績單”,對推進有力的給予激勵,對落實緩慢的及時督導,讓民生工作落到實處、暖到心里。(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