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也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推進過程。從“十三五”到“十四五”規劃謀劃中,黨的理論創新的新進展,構成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構架,既成為五年規劃謀劃的理論支柱,又鑄成五年規劃謀劃中學理上的新發展。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回顧新時代五年規劃謀劃中,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偉力,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經濟思想 五年規劃 治國理政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也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推進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接續實施的五年規劃,生動刻畫以“強起來”為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深刻體現習近平經濟思想對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理論創新和學理躍升。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回顧新時代五年規劃謀劃中,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偉力,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新時代五年規劃謀劃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扎根中國大地,在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研究中實現理論升華,特別是在五年規劃的戰略擘畫和方略部署中,彰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理躍升。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深入研究“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后不到一個月,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主要內容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以《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主題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通過重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①并在首次提出開拓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問題時指出:“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成為正在謀劃中的“十三五”規劃的理論指導。
面對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實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開拓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系統化的經濟學說”,重在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物質生產為出發點,以中國經濟發展實際及其社會和歷史基本規定為根基,直面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探索的是中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道路問題,提出的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擘畫和方略部署。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就是適合于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規劃的謀劃,就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在戰略擘畫和方略部署上的重要體現。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十四五”規劃作出戰略謀劃和方略指南。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兩個月,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以《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為主題,對“十四五”規劃謀劃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闡釋,指出:“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②面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格局變化的大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在波濤洶涌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我國經濟這艘大船,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準確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十四五”規劃謀劃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在此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創新性闡釋:一是提出“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回溯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年規劃(計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和政治優勢出發,對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作出規律性探索。二是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三是從“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六個方面,闡明“十四五”規劃謀劃中的新任務、新要求、新課題。
新時代五年規劃謀劃突出問題導向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③這一過程的思維特征和方法遵循是,“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在于把握時代課題的變化特征和戰略重點,回應時代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目標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謀劃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出現的新矛盾新挑戰作出深刻分析,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把握跨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顯著特征,從戰略擘畫和方略部署上系統謀劃,豐富和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理論體系。
問題導向是一種“道理”“學理”,也是一種“哲理”。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和重要舉措,對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④問題導向是以對階段特征及其根本目標的理解和把握為標志的。在“十三五”規劃謀劃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問題導向,強調階段特征和目標內涵的重要意義:從階段特征看,“‘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從目標內涵看,“十三五”規劃重在“闡明黨和國家戰略意圖,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重大舉措,描繪好未來5年國家發展藍圖”。
“十四五”規劃謀劃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問題導向的階段特征問題,凸顯“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目標內涵,就是“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十四五”時期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又要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復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⑤從問題導向、問題意識,到問題倒逼的系統集成,構成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方法論特征,也成為新時代中長期發展規劃謀劃的方法遵循。
問題導向,既要以扎根中國現實發展為根據,又要以中國歷史賡續的自覺把握為基礎。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個顯著理論特征在于,“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謀劃,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抓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新時代五年規劃貫穿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
新時代五年規劃謀劃彰顯理論創新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問題導向主要在于:在推動經濟發展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結構和效益;在穩定經濟增長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實施宏觀調控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有效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調整產業結構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加減乘除”并舉;在推進城鎮化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在促進區域發展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保障改善民生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在擴大對外開放問題上,如何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等等。正是在應對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和發展趨勢上,系統謀劃、統籌規劃,形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新發展理念。
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首先要把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發展理念搞清楚,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跟著也就好定了。”在對“十三五”規劃謀劃中,新發展理念凸顯戰略性和整體性特征,表明其“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昭示其“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⑥
“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成為“十三五”規劃謀劃的主導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⑦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新發展階段,生成問題導向的新內涵。在“十四五”規劃開始謀劃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深刻分析,強調:“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在新發展階段的問題導向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⑧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從問題導向上作出的重大決策,這是因為“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聚焦點,就在于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問題的探索。在這一探索中,基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從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等各個方面,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征,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上的戰略錨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凸顯“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明確“我國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明確“十四五”規劃的戰略擘畫和方略部署。
“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提出與發展
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在“十三五”規劃謀劃過程中提出的,同時在這一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中得到新的發展和躍升,在學理闡釋上取得顯著進展。從“十三五”規劃謀劃中提出新發展理念,到“十四五”規劃謀劃中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創新過程,凸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在五年規劃謀劃中的豐富和發展。從“十三五”規劃謀劃,到“十四五”規劃謀劃,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成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學術凝練意義上,生成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涵蓋“七個堅持”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學理精粹。2017年12月,黨的十九大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5年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一是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三是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四是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五是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六是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七是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這些理論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性概括,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一個重大戰略任務,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⑨
立足“十四五”規劃實施,在對新發展格局的理解上,必須清醒地看到,一方面,這一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另一方面,這一格局也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⑩
貫穿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的問題意識,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與此相聯系,形成三個方面的創新性見解:一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二是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的體制機制隨之不斷完善,不斷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三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在這一規劃謀劃中,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規劃及其之后發展的鮮明主題。
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
以“十三五”和“十四五”兩個五年規劃的謀劃為線索,習近平經濟思想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學理構架和內在邏輯上的顯著發展。在學理構架上,對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接續闡釋。
“十三五”規劃謀劃時,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成果作出學理構架上的概括,其中主要有: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關于新發展理念、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關于“四化”相互協調、關于農民承包的土地“三權”屬性、關于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關于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改革開放前我們也沒有這方面的實踐和認識,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根據從“十三五”到“十四五”規劃謀劃中理論創新的新進展,又提出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于新發展格局、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等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理論成果,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這些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也構成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構架,既成為五年規劃謀劃的理論支柱,又鑄成五年規劃謀劃中學理上的新發展。
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注意把握原則的高度提出:一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既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倒推,厘清到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推,明確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二是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又從全球經濟聯系中進行謀劃,重視提高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的能力。三是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既著眼于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國防建設和黨的建設,又突出薄弱環節和滯后領域,集中攻關,提出可行思路和務實舉措。四是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既強調規劃的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又突出規劃的約束力和可操作、能檢查、易評估,做到虛實結合。這四個方面的原則,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遵循和范式。
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建議稿起草過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則。一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好發揮我國制度優勢。三是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系,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有效防范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五是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系,制定出一個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規劃建議。這五個方面的原則,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方法遵循。
在“十四五”規劃謀劃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給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提出幾點希望:一要“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在五年規劃的謀劃中,堅持扎根中國大地,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在戰略擘畫和方略部署上都適合于中國實際、富有中國特色、充滿中國智慧。二要“深入調研,察實情、出實招,充分反映實際情況,使理論和政策創新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在五年規劃謀劃中,堅持問題導向,在增強問題意識、推進問題倒逼的過程中,實現“有根有據”和“合情合理”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三要“把握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短期波動中探究長期趨勢,使理論和政策創新充分體現先進性和科學性”。在五年規劃謀劃中,這些原則集中體現“從短期波動中探究長期趨勢”的學理依循。四要“樹立國際視野,從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互動中探討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五年規劃的謀劃,深刻結合21世紀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實際,堅持胸懷天下為歷史自覺和歷史擔當,從“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世界眼光和問題導向切入,深刻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因、愿景和實施路徑。這四個方面的概括,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遵循。
【注釋】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頁。
②⑦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376頁,第333頁。
③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新華網,2013年11月15日。
④《<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3頁。
⑤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17頁,第156頁。
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825頁。
⑧《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664頁。
⑨《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09頁。
責編/趙橙涔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