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既是紀檢監察機關順應數字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應對治理方式深刻變革的戰略抉擇,又是推動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及時精準發現和糾治隱形變異“四風”問題,嚴查風腐交織問題,既“由風查腐”又“由腐糾風”,實現風腐同治、系統糾治。
【關鍵詞】大數據 信息化 正風反腐 監督體系 全面從嚴治黨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影響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①將數字技術與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深度融合,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加強監督體系頂層設計,把監督貫穿管黨治黨、治國理政各項工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紀檢監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提出“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的具體要求②。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領域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③,不僅錨定新時代制度建設的戰略方向,而且凸顯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協同推進的歷史必然性。隨著反腐敗斗爭進入深水區,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相互交織,不僅極大影響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且損壞黨長期執政的根基。有效應對腐敗手段隱形變異、翻新升級,任重道遠。
更好發揮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④為以大數據信息化等數字技術賦能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正風反腐,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全球數字化浪潮深刻重構治理范式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超越工具范疇,成為驅動治理理念革新、規則重塑和能力躍遷的關鍵變量,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應用層面,而且在于通過數據要素的深度整合,破除信息壁壘與治理困境,從而更好發揮制度優勢,推動正風反腐實踐。
驅動治理范式轉型。當前,治理工具需具備跨領域協同、全流程穿透和精準化預警的能力。數字技術的介入,可為其提供技術支撐,通過構建覆蓋權力運行全周期的數據資源體系,提升監督的全程性、前瞻性和精準性。依托人工智能算法與區塊鏈技術,將制度規則轉化為可操作的代碼邏輯,形成制度執行、過程留痕、異常預警、責任追溯的閉環治理鏈條。在這一過程中,基層治理不斷動態調適,治理能力加速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變革,回應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現實需求,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現實需要
新時代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四梁八柱”逐步完善,黨的自我革命監督網逐步形成,有效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結合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數字紀檢監察體系,有助于打通理順堵點難點,促進各類數據資源對接共享,不斷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推動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
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的重要任務。只有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設才能找準方向、扎實推進。通過大數據信息化等數字技術,可以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科學評估工作成效,更好發揮黨委(黨組)領導作用,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細落實,使黨對監督工作的領導更加有力有效。推動大數據信息化與正風反腐工作深度融合,構建權力運行監督大數據平臺,對權力運行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監督,既可管住亂用權力、濫用權力的瀆職行為,又能管住不會用權、不愿用權的失職行為,從而不斷筑牢黨的執政根基。
促進各類監督貫通。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一個縱橫交織、全面覆蓋的系統。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通過構建高效的監督信息收集、深度分析、精準研判及廣泛共享機制,能夠有力破除各類監督之間的障礙,促進各監督主體密切合作、優勢互補、力量整合。這不僅能夠大幅擴大監督的覆蓋面,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督體系,而且能提升監督的精準性和穿透力,實現監督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推動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憑借智能、精準、高效的特征,大數據信息化深度融入紀檢監察各項工作,賦能監督執紀執法。
提升紀檢監察工作質效。近年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將大數據信息化建設作為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從信息化和數字紀檢監察體系構建、數據資源深度開發利用、大數據信息化創新運用等多個維度,對紀檢監察工作數字化轉型作出系統部署,出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數字紀檢監察體系建設規劃(2023-2027年)》等文件,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的數字化實踐提供行動指南。數字技術已深度嵌入監督執紀執法具體實踐,成為提升紀檢監察工作質效的強大引擎。通過構建智能化監督平臺,整合海量數據資源,運用先進技術手段,精準鎖定腐敗問題線索,有效打破信息不對稱、監督不及時、覆蓋面有限等瓶頸。尤其在工程建設、政府采購、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利用大數據比對分析模型,能夠快速篩查出異常數據,精準識別潛在腐敗風險點,為監督執紀執法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助力紀檢監察工作“三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加強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不斷提高正風肅紀反腐能力。”⑤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是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大數據信息化等現代技術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紀檢監察各項業務工作和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促進全要素覆蓋、全流程貫通、全領域標準、全系統共享,推動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案件審理等工作更加精準、規范、高效。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既是紀檢監察機關順應數字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應對治理方式深刻變革的戰略抉擇,又是推動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的創新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帶領全黨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打虎”“拍蠅”“獵狐”多管齊下,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舊嚴峻復雜,鏟除腐敗滋生土壤和條件任務仍然艱巨繁重。
推動風腐同查同治。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里、同根同源的關系表明,治理不正之風、違法亂紀和腐敗問題絕不能割裂開來,必須一體推進、同查同治。借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及時精準發現和糾治隱形變異“四風”問題,嚴查風腐交織問題,既“由風查腐”又“由腐糾風”,實現風腐同治、系統糾治。
治理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與傳統類型腐敗相比,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手段和形式不斷變異、翻新、升級,具備較強的偽裝性、欺騙性與迷惑性,極大增加了發現、甄別和查處的難度。部分腐敗分子借助 “影子公司”“虛假貿易”等隱蔽方式進行利益輸送,還有的利用加密通訊、虛擬貨幣等技術手段逃避監督。人力盯防與個案追查的“人盯人”“案查案”模式,難以有效應對此類復雜情況。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織密監督網絡,通過數據調取、關聯分析、異常檢測、模式識別和遠程取證等,可以在數據分析中“溯根源”,通過數據關聯等識別“白手套”、發現“利益鏈”、找到“代理人”,有力破解發現、取證、定性難題,精準揭開腐敗的“新馬甲”“隱身衣”。
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常態化長效化,需要在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上持續發力、縱深推進。大數據技術能夠消除“數據煙囪”和“數據孤島”,有效整合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務數據和各類紀檢監察數據等海量信息資源,通過數據分析挖掘腐敗行為的潛在規律,精準識別腐敗問題線索。這不僅有助于紀檢監察機關深化對腐敗新動向的研判,而且能顯著提升查辦案件的效率與精準度,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常態化長效化。
【注釋】
①《習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新華網,2021年9月26日。
②《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5年1月8日。
③《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4頁。
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頁。
⑤《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 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人民日報》,2025年1月7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