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辦好群眾的關鍵小事,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廣大黨員干部當厚植為民情懷,聚焦群眾的關鍵小事并辦好辦實,以實干擔當推動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厚植以民為本的意識,善于發現關鍵小事。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感,更是檢驗黨員干部初心使命的試金石。黨員干部應始終秉持以民為本的理念,懷著強烈的責任心深入群眾之中。無論是走進小區與居民嘮嘮家長里短,還是踏入鄉村與農戶聊種植話收成,都要從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交流中,深入了解群眾的真實情況,精準把握群眾的需求與期望,真正搞清楚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群眾的期盼是工作的指南針,群眾的向往是行動的坐標系。黨員干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從日常細微之處發現群眾的需求,無論是老舊小區的出行安全、下水道堵塞,還是農村道路崎嶇、孩子上學不便等問題,都不能忽視,要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當作關系群眾生活質量的大事來對待。
涵養以民為重的情懷,真正重視關鍵小事。群眾的煩心事,常常隱藏在生活的一枝一葉之中。比如求職難、就醫不便、全職子女家庭中老人的照料難等。這些看似小問題,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群眾的生活質量。黨員干部要以民為重,帶著深厚的情懷,真正重視這些關鍵小事,把群眾所憂當成自己所急。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不回避、不推諉,以馬上就辦的效率和辦就辦好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個訴求。針對就業難的困境,積極與企業對接,了解企業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搭建需求平臺,為群眾就業提供有力支持;針對部分地區就醫不便問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對特殊群體實行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大力推行日間照料中心服務機制,解決全職子女家庭照料老人的后顧之憂。要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和重視,讓他們的生活因為這些關鍵小事的解決而變得更加美好。
踐行以民為先的行動,用心辦好關鍵小事。辦好群眾的關鍵小事,最終要體現在行動上。黨員干部要以民為先,用心用力把每一件小事都辦好辦實。要真抓實干,以釘釘子精神將民生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組建專項工作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將民生任務細化到崗、量化到人,制定清晰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辦事效率和質量。深入推進“換位跑一次”“一網通辦”“不打烊窗口”等改革,通過干部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建立民生難題銷號制,對梳理出的問題逐個研究對策,用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在務實攻堅中逐步化解民生難題。強化民生項目跟蹤服務,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定期公示項目進展,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我們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從點滴小事做起,用關鍵小事撬動民生大事,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