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的提出,是理論因應現實、思想引領時代的重要體現。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堅持文化主體性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只有高揚文化主體性,才能以獨立、平等的身份參與文明對話,避免在多樣文明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鋒中失去特色、迷失自我。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和鞏固文化主體性,才能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關鍵詞】文化主體性 文明交流互鑒
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形成的自我認同、自主立場和獨立創造,體現為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價值理念、精神特質和文化成果,具有區別于其他文明的文化標識,是一種文明確證自我的內在的質的規定性。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社會的不同文明通過平等對話和廣闊的人文交流,相互學習借鑒優秀成果,取長補短,切磋琢磨,促進共同繁榮。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的提出是理論因應現實、思想引領時代的重要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①高揚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積極參與世界文明交流對話,才能在多樣文化的碰撞中淬煉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只有高揚文化主體性,才能以獨立、平等的身份參與文明對話,避免在多樣文明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鋒中失去特色、迷失自我,才能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文化主體性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
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其中的關鍵在于正確把握主體性這一范疇。從哲學視角來看,在大千世界千姿百態的物種中,只有作為主體活動的人才擁有主體性。動物只是根據本能活動,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界而不能對之進行改造。正因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②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生產實踐中,人們改造自然界、社會和人類自身,在生產自己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不斷創生、打磨、加工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文化實踐中,積淀凝練出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價值理念、精神特質和文化標識,從而成為整個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文化主體性的“主體”包含多個不同的層次,既包含個體層面的文化認同,也涵蓋不同群體、階層乃至整個民族層面的文化自覺。梁啟超在1922年撰文談到:“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一員也。”③在其“腦際”背后支撐的正是文化主體性的力量。
文化主體性的突出體現是其獨特性,這構成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形成自我、與其他文化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因而,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能夠平等參與文明對話的內在支撐。沒有這種主體性的文化,既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被辨識出來,也無法作為主體之一參與不同文明之間有成果的對話。例如,對中國文化來說,漢字、傳統節日、倫理觀念等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成為與其他民族文化相區別的文化特征,因而是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物質載體和重要體現。一個民族如果在文化的傳承發展中不能自覺、能動地保持自身核心價值、歷史傳統和獨特標識等因素,任由這些因素走向失落,就意味著沒有守住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其結果只能在交流中迷失方向,淪為文化附庸。換言之,主體性為文明對話提供自我認同的根基和“話語權”,使交流成為充滿主動精神的互動而非單向的灌輸和接納。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和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④世界文明史反復證明,通過吸收外來優秀成果,一種文化可以煥發新的生命力。例如,古老的絲綢之路推動東西方科技、藝術、宗教的互通,形成物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雙重繁盛。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唐代吸收胡樂、波斯藝術,推動唐詩、服飾的創新,造就具有青春活力的盛唐藝術。誕生于西歐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形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世界。著名歷史學家向達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中西交通史》中寫到:“歐洲自從蒙古軍西侵以及前后七次十字軍東征以后,傳入了不少的東方新事物,不僅眼界為之一開,即思想也因而轉變。這些傳入的新事物中最可紀念的要數印刷術、紙、火藥和羅盤四件東西。有了紙同印刷術,歐洲的文化才日趨于普及,寺院的專制,因而摧破。有了火藥,歐洲的封建制度才掃地無余。而羅盤的傳入,使中西交通因而重開,新大陸因而發見。”⑤馬克思則更明確地概括印刷術等發明傳入歐洲的重大意義:“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⑥
自我封閉不但不會提升文化主體性,反而會導致文化停滯。歷史學家馮天瑜認為,“如果放眼世界,則可進而發現這樣一條線索,人類歷史約略經歷如下三個階段:極度分散的‘前文明’階段—各民族、各國度獨自發展,少有聯系的‘諸文明’階段—由諸文明漸趨統合的‘世界文明’階段。而世界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也就是諸民族、諸國度、諸文明間開放程度日漸增強、擴大的過程。以此論之,從‘封閉’到‘開放’,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個普遍趨勢”。⑦這也正是馬克思所揭示的民族、區域的歷史必然發展到世界歷史的根本趨勢。文化主體性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但并不意味著自我封閉,排斥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吸收。歷史上封閉自守的文明往往因無法適應變化而逐漸衰落,唯有在開放中借鑒、在互鑒中發展,才能保持活力與進步。
人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中凸顯的正是文化主體性的特殊重要性。學術界關于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明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六大文化區”(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秘魯)“七大母文化”(埃及、蘇美爾、米諾斯、瑪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國),以及斯賓格勒的“八個文明中心”(埃及、印度、中國、巴比倫、雅典、伊斯蘭、西方、墨西哥)和湯因比的“二十六個文明中心”等。無論從哪一種說法來看,在這些原生文明中,除了中華文明未曾斷流,一直在傳承、創新和發展,其他文明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始終清晰地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例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文化人”“協和萬邦”等重要價值理念。因此,只有不斷鞏固和發揚文化主體性,才能在全球文明對話中保持定力、取長補短,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以中國古代的儒學為例。儒學在幾千年的傳承發展中,一方面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另一方面始終堅守自身的理論特質和核心價值。孔孟開創儒家思想,荀子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體系。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借鑒汲取公羊學派的一些思想理念。宋明理學在長期借鑒吸收各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不管吸收多少其他學派的思想,儒學學者們仍堅持其核心價值理念,如“義以為上”的價值觀、“剛健自強”的人生觀等。兼學百家、博采眾長,成就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文化主體性如樹之根須,深扎中華沃土;文明交流互鑒如陽光雨露,滋養生長壯大。根深方能葉茂,開放促進繁榮,正確把握高揚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的辯證統一,正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新時代再創輝煌的光輝大道。
【注: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工程2025重點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研究”(項目編號:2025XYZD09)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頁。
③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轉引自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題記”第Ⅰ頁。
④《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年3月28日。
⑤向達:《中西交通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25年,第47-48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頁。
⑦馮天瑜:《文明思辨錄》,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3年,第24頁。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