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國范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高 松
建設教育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而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縱觀全球,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是在扎根本國實際、服務國家發展的進程中成長起來的,這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也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特色”是“世界一流”的根基與靈魂,決定大學的精神標識與價值導向;“世界一流”則是“中國特色”的目標與參考,激勵大學以全球視野追求卓越,在開放競爭中提升實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立足新時代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人民需求辦學治校,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辦學方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區域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面向未來,中國高等教育將扎根中國大地,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服務國家戰略為使命,為教育強國和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支撐。(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高松,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兼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把握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的辯證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王 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高揚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積極參與世界文明交流對話,才能在多樣文化的碰撞中淬煉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只有高揚文化主體性,才能以獨立、平等的身份參與文明對話,避免在多樣文明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鋒中失去特色、迷失自我,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其中的關鍵在于正確把握主體性這一范疇。文化主體性如樹之根須,深扎中華沃土;文明交流互鑒如陽光雨露,滋養生長壯大。根深方能葉茂,開放促進繁榮,正確把握高揚文化主體性與文明交流互鑒的辯證統一,正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新時代再創輝煌的光輝大道。(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廣,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主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等課題多項。
加快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馮顏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思政教育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與火熱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內在規律,通過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真正發揮凝聚共識、激發力量的根本作用。思政課堂是核心與基礎,確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學性;社會課堂是延伸與拓展,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兩個課堂”有效融合,有助于充分發揮各相關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針對當前“兩個課堂”融合實踐中存在的資源“壁壘”、供需“溫差”與目標“偏差”等現實困境,應統籌好認識論、方法論與實踐論三個層面。在認識論上,須破除“兩張皮”的割裂論、“主輔論”的主次觀與“選擇題”的功利觀,筑牢一體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根基。在方法論上,需從內容、師資、渠道三個方面綜合發力,通過構建問題導向素材庫、提升教師跨界素養、打造全息全域融合陣地,夯實能力支撐。在實踐論上,應堅持“請進來”以激活課堂、“走出去”以指導實踐,并通過“活起來”激發教師能動性,最終在知行合一中不斷提升育人實效。(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馮顏利,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公平正義、文化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等研究。主要著作有《論文化強國建設》《金融危機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啟示》《全球發展的公正性:問題與解答》等。
構建老齡科技創新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博導 黃石松
順應全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所創造的新機遇,加快形成原始創新所催生的新質生產力,進而創造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既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工作,也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著力推動老齡科技創新的政策范式轉變,需構建以市場為導向、應用場景為支撐、人才為根本、社會廣泛參與的開放創新格局。其一,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完善老齡科技創新制度體系。政府職能的關鍵在于,服務和保障科學研究的開展、研發聯盟的組建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二,深入挖掘中國市場規模大、互聯網應用基礎好的優勢,優化老齡科技創新的市場環境。其三,構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促的良性循環機制,打造現代化銀發產業體系。利用中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的優勢,發展全產業鏈養老產品智造體系。著力破解老齡產業鏈“低端鎖定”問題,切實降低關鍵核心技術外部依賴度。其四,構建廣泛參與的人力資本驅動機制,優化老齡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將老年人從技術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技術開發參與者,將老年技術用戶視為創新消費者,從而降低對大規模、高強度資金投入的依賴。(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黃石松,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博導。獲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省部級獎勵7項。主要研究方向為老齡政策、銀發經濟、健康老齡化。
唐代緣邊府、州設置與邊疆地區治理
——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 劉玉峰
唐朝時期,承繼魏晉南北朝四百余年民族融合之深厚積淀,在漢族與各民族繼續深度交往、交流和一體化交融大背景下,唐王朝制定了包容友善的處理民族關系的羈縻政策,于“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即邊疆軍事據點和山川要塞之地,設置若干都護府和眾多羈縻都督府、羈縻州,推行實施開明進步的羈縻府州制度及統轄管理。其具體設置有一個從前期探索、到大量增設、再到盛唐時期設置完備的過程。
《新唐書•地理志》對唐朝羈縻政策和羈縻府州制度有專述和評論,指出唐朝對內附諸民族“即其部落”列置羈縻府、州,其大者為羈縻都督府,小者為羈縻州,“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這一專述和評論,總結了唐朝羈縻政策的優長和羈縻府州制度的優點,闡明了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由國家“令”“式”成文法明確立法規制,體現高度的制度文明成就,通過“因俗而治”的制度靈活調整,發揮“因地制宜”的突出制度功能。(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玉峰,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唐代經濟史、唐王朝國家與農民關系、中國傳統經濟形態等方面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唐代經濟結構及其變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唐代等級性制度安排與社會結構形態研究”等多項課題。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