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的有效融合,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實踐要求。針對當前“兩個課堂”融合實踐中存在的資源“壁壘”、供需“溫差”與目標“偏差”等現實困境,應統籌好認識論、方法論與實踐論三個層面。在認識論上,須破除“兩張皮”的割裂論、“主輔論”的主次觀與“選擇題”的功利觀,筑牢一體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根基。在方法論上,需從內容、師資、渠道三個方面綜合發力,通過構建問題導向素材庫、提升教師跨界素養、打造全息全域融合陣地,夯實能力支撐。在實踐論上,應堅持“請進來”以激活課堂、“走出去”以指導實踐,并通過“活起來”激發教師能動性,最終在知行合一中不斷提升育人實效。
【關鍵詞】大思政課 社會課堂 融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根本前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把“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促進思政課堂和社會課堂有效融合,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完善教育評價體系”,作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①。這就需要我們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舉全社會之力把教育辦好,持續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②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思政教育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與火熱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內在規律,通過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真正發揮凝聚共識、激發力量的根本作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系統擘畫“十五五”時期發展藍圖,當前促進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是要進一步推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使其在回應時代課題、服務國家戰略的過程中,把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小邏輯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邏輯統一起來。
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是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創新的關鍵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③。思政課堂是核心與基礎,確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學性;社會課堂是延伸與拓展,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兩個課堂”有效融合,有助于充分發揮各相關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回應時代課題、服務社會發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系統擘畫了“十五五”時期的發展藍圖。全會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設美麗中國和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任務,共同構成當代中國最宏大、最生動的社會“大課堂”。“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④推動“兩個課堂”有效融合,要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十五五”規劃建議的宏偉藍圖,轉化為思政“小課堂”的鮮活教材,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面臨的復雜環境,從而自覺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合,是實現知行合一的必然邏輯,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思政“小課堂”重在立德,是傳授理論、明辨是非、構建價值基礎的主陣地,解決“知”的問題。社會“大課堂”重在樹人,是磨煉意志、錘煉品格、提升實踐能力的練兵場,解決“行”的問題。如果思政課堂脫離社會課堂,理論教育就容易流于空洞和僵化;如果社會課堂缺乏思政課堂的理論指引,社會實踐也可能流于形式或迷失方向。
應對意識形態復雜挑戰的迫切需要。意識形態領域始終是各種風險挑戰的前沿陣地,“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數字技術發展使得社會課堂的邊界無限拓展,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信息和觀念的包圍與沖擊之中。因此,必須以“兩個課堂”的有效融合為突破口,堅持問題導向,將社會課堂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請進來”,在思政課堂上進行正本清源的理論辨析和學理闡釋;同時要引導學生“走出去”,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增強免疫力、提升鑒別力,從而構筑意識形態防線的“前哨站”。
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的現實問題
面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思想文化多元交織、社會思潮紛繁復雜等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⑤。推動“兩個課程”有效融合,思政課承擔重要使命。在融合過程中,當前面臨的一些亟待破解的問題,突出體現為:當下部分思政課教學與青年群體的需求和接受習慣之間存在隔閡。
“兩個課堂”的育人資源挖掘與協同機制存在“壁壘”。一些思政課堂的理論資源過于依賴教材體系,未能有效將時代熱點、社會焦點轉化為生動理論素材,特別是缺乏對社會課堂豐富育人資源的系統性梳理、挖掘與轉化。部分高校對這些“富礦”的開發,停留在“打卡式”參觀層面,未能將其加工為可供思政課堂使用的教學案例與情境素材。
思政課堂理論供給與社會課堂現實需求存在“溫差”。受限于課程體系與教學大綱的剛性要求,思政課堂往往優先確保理論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與抽象性,重點傳授經過高度凝練和升華的經典理論,課程內容更新存在一定滯后,難以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熱點議題做到即時覆蓋與深度響應。作為“網絡原住民”,當代大學生對各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高度關切,迫切渴望思政課堂能夠提供權威的學理闡釋、清晰的價值評判和正確的方法論指導,以回應他們對現實問題的關切與困惑。
融合“兩個課堂”的實踐形態與育人目標存在“偏差”。“大思政課”中的社會調研、田野走訪,有助于激發學生主體性。然而,由于實踐活動往往涉及多方協同主體,若前置規劃粗糙、環節設計不嚴謹,容易導致實踐過程“走過場”。當實踐活動異化為任務驅動時,其育人功能便會被形式主義所消解。學生在缺乏充分理論準備和有效過程引導的狀態下參與實踐,難以實現批判性思考,使得實踐形態本身偏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育人旨歸。
促進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有效融合的實踐方向
切實促進“兩個課堂”融合發展,要從思想上解決“為何融”,方法上解決“如何融”,實踐上聚焦“怎樣融好”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真正實現從思想自覺到能力支撐再到行動落實的閉環。
? 解決“為何融”的認識論問題,筑牢思想根基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實現“兩個課堂”的真融合、深融合,首要任務是解決思想觀念問題,重塑對“大思政課”的育人認知,為一體化推進“兩個課堂”融合筑牢思想根基。
破除“兩張皮”的割裂論,樹立一體化育人觀。一些人認為,思政課堂是理論灌輸的主渠道,社會課堂是課余實踐的輔助,將二者割裂開來,導致思政課理論脫離實際,社會實踐流于形式。對此,要深刻認識到,社會課堂不是思政課堂的簡單延伸,而是其天然的、必然的組成部分;思政課堂也不是社會課堂的理論點綴,而是其行動指南,從而樹立一體化育人觀。
破除“主輔論”的主次觀,樹立同等重要的地位觀。在傳統評價體系中,思政課堂因其明確的課程設置、學分要求和考核標準,天然占據主要地位;社會課堂則被視為“課外活動”,處于輔助地位。要實現真融合,必須在制度設計上確立二者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重慶大學規定,學生參加“大思政”實踐教學并考核合格后,可認定為部分思政課的學分。通過學分體系的杠桿,提升社會“大課堂”的地位,撬動育人體系的深層變革。
破除“選擇題”的功利觀,樹立“必答題”的責任觀。促進“兩個課堂”融合,是關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必答題”。這不僅是高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⑥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結對共建,就展現了高校理論優勢與地方實踐平臺強強聯合的“雙向奔赴”。
?解決“如何融”的方法論問題,夯實能力支撐
思政課本身的復雜性及其面臨挑戰的艱巨性,決定推進“兩個課堂”有效融合,必須在內容、師資、渠道三個維度上系統發力。
在內容上,要著力構建問題導向的理論素材庫。社會課堂最鮮活的特點就是其問題導向。“兩個課堂”融合的內容準備,絕不是理論空轉,而是要緊密圍繞“國之大者”和民之關切的真問題,構建開放、生動、與時俱進的理論素材庫。一方面,要深挖區域特色資源。區域性的歷史文化與紅色資源,是承載理論的最佳情境。另一方面,要直面時代真問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環保、科技創新、社會公平等問題已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思政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回應這些挑戰。
在師資上,要著重提升教師跨界融合的核心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⑦教師不僅要成為思政課堂的理論講授者,更要成為社會課堂的實踐協同者。一方面,強化機制保障,提升綜合能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跨學科的教師研討會,推動教師之間的知識共享。通過提供專門的數字素養培訓,幫助教師提高使用虛擬課堂、學習管理系統和教育數據分析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促進個人成長,實現教學相長。通過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參與社區服務等實踐活動,教師能夠接觸到社會的實際問題,強化教師的理論認知。
在渠道上,要著力打造全息全域的融合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內容和師資,需要通過穩定、高效的渠道,實現精準對接,因此,要打造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相結合、全息全域的融合主陣地,推動傳播場域從“課堂封閉”向“社會開放”拓展。一是構建校地共建的實體陣地。雙方通過共建合作,實現理論資源的雙向賦能和實踐平臺的有效對接。二是拓展數字賦能的云端陣地。通過AR技術復現歷史場景、與虛擬先烈“對話”,深化學生在場體驗。三是完善制度牽引的組織陣地。建立完善的跨部門合作機制,明確職責與分工,制定長效的合作協議與評價體系,推動理論與實踐的長期協同。
? 解決“怎樣融好”的實踐論問題,聚焦知行合一
融合的最終目的,在于“融得好”,引導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其重點在于,在實踐中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和“活起來”并進,讓理論與實踐在雙向奔赴中產生化學反應。
堅持“請進來”,讓社會課堂的鮮活力量走進思政課堂,用身邊事講清大道理。例如,結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可邀請曾經參加過實戰的退役軍人進校園講思政課,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發形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終生的堅定信念,更好地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統一起來。在“請進來”的過程中,要善用情景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情到理方至,情阻則理難通”,通過榜樣的力量,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構建能夠在情感共鳴中逐步完成,從而真切地理解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堅持“走出去”,讓思政課堂的理論光芒照進社會課堂,用大道理指導身邊事。學習并非單純的知識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主動構建和重構知識體系的過程。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學生在參與社會調研、志愿服務或社區工作時,不僅能夠運用思政課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新構建與知識相關的認知框架。
堅持“活起來”,讓教師自信而又充滿激情地講好每堂思政課。思政課只有打破傳統課堂的空間束縛,向廣闊且復雜多樣的社會場域延伸,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職業規劃、生活就業,才能以鮮活的案例、真摯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獲得青年學生的高度認同。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思政課堂、參與到社會課堂,教師能夠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展示理論知識在現實中的運用,還能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新的科研點,反過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感悟,能夠更加自信地講解理論知識,并充滿激情地與學生分享實踐中的收獲和心得。
【注: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招標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六觀’研究”(項目編號:2023YZD044)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點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價值觀研究”(項目編號:2024XYZD0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日報》,2025年10月29日。
②《在社會生活中講好“大思政課”》,《人民日報》,2021年4月14日。
③《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 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生動局面》,《人民日報》,2025年3月7日。
④《“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人民日報》,2021年3月7日。
⑤《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7頁。
⑥張榮:《大學何為:胸懷“國之大者”服務強國建設》,《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第11-16頁。
⑦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
責編/程靜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