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黃漢權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創造和引領需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在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通過完善質量標準、計量體系和監管規則,重拳整治低價劣質等市場亂象,推動企業從價格競爭轉向技術競爭、創新競爭、質量競爭,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好產品、好服務;通過破除區域壁壘,鼓勵地區間進一步暢通商品要素流通和對接服務標準,提升消費便利度,保障消費者權益,可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扎實落實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點任務,要突出問題導向,破立并舉、標本兼治、綜合施策,打通妨礙商品要素流動的卡點堵點,包括著力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以及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健全完善有利于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需加快健全財稅體制、深化統計核算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完善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黃漢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業農村經濟、產業經濟、宏觀經濟等。參與起草多項國家重要文件,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百余項,獲得省部級優秀研究成果獎13項,在經濟學期刊和報刊理論版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人類智能體與人工智能體共生下的認知適應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酈全民
習近平主席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將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就個體或組織而言,如何及時、有效地應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時代變革,已經成為亟須正視和求解的重大現實問題。
當前,人類社會邁入人類智能體與人工智能體共生的新階段。在這樣的全新階段中,作為人類成員的個體或組織,無論是在認知方式還是生存方式上,均會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因此,一方面,在人類智能體與人工智能體共生和互動的情況下,人類需調整或改變自身的認知方式和決策過程,以行動為導向,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體與人類智能體的協同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提升人類獨有的價值,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追求自己喜歡的經歷,并從中獲得愛和美的體驗。(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酈全民,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心智哲學、認知與文化,主要著作有《虛擬認識論》(合著)、《用計算的觀點看世界》《當代科學認知的結構》等。
發揮縣域經濟對新型城鎮化的基礎支撐作用
——蘭州大學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斯麗娟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亦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與大城市相比,縣域在推進城鎮化中有著一定的獨特優勢:縣城作為具有“中介性”的空間單元,可以最大限度地鏈接城鎮和鄉村,實現融合發展;強化縣城在城鎮體系中的地位有助于釋放更多消費潛力,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人口向縣城集中符合勞動力流動取向,成為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關鍵。
中國縣級行政區數量達兩千多個,各縣域人口規模、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及發展階段等存在明顯差異。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縣域經濟發展,需以因地制宜、分時分地、分層分類為原則,結合其人口、產業、資源等具體條件,制定差異化策略,以分類引導破解發展難題,全面提升縣域綜合承載能力,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堅實經濟支撐與空間支撐。需強化產業支撐,提升縣域經濟承載力;完善公共服務,提升縣域可持續發展動能;優化人口流動,增強縣域城鎮化內生動力;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破解人地錯配困境;拓展資本供給,夯實縣域發展資金基礎。(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斯麗娟,蘭州大學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主要論文有《縣域經濟推動高質量鄉村振興:歷史演進、雙重邏輯與實現路徑》《形成西部地區發展新動能——找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切入點》等。
人民論壇網評 | 到一線去真抓實干
從田間地頭的鄉村全面振興實踐,到工廠車間的產業升級現場,從社區網格的民生服務窗口,到科技創新的攻堅前沿,一線不僅是政策實施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民美好生活實現的“檢驗場”。黨員干部唯有沉到一線、干在實處,才能把宏偉藍圖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成果。
到一線去,要帶著問題導向找癥結。一線的問題最真實,一線的訴求最迫切,只有把問題找準、把癥結摸透,政策實施才能靶向發力、精準有效。在鄉村全面振興中,黨員干部要走進村莊院落,看看老鄉們的農田水利是否完善,問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聽聽返鄉創業者對產業扶持政策的期盼,才能將種業振興、縣域經濟發展、社區治理等舉措,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到一線去,要帶著創新思維破難題。許多工作沒有現成經驗可循,需要黨員干部在一線探索實踐。在科技創新領域,要主動對接科研團隊與產業園區,讓實驗室里的技術突破實現成果轉化;在基層治理中,要打破思維定勢,借鑒“楓橋經驗”,探索“黨建+網格”“數字化+基層治理”等新模式,在一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服務做到最優,才能讓創新舉措接得住、行得通、見實效。(作者:王小東,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米”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鄉村治理,完善社區治理。小區是社區治理的最小細胞、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完善社區治理,需要加強居民小區黨組織建設,打造堅強戰斗堡壘,推動基層“末梢”成為治理“前哨”。
加強精準服務,讓治理場景“暖”起來。千頭萬緒的事,也是千家萬戶的事。推進基層善治,關鍵在于處理好群眾身邊的大事小情,搭建更多為民服務的溫暖場景。為民服務,首先要瞄準民之所需,通過建立家門口“議事廳”、線上議事平臺等,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化“支部吹哨、部門報道”做法,推動部門綜合執法進小區,哨隨事動、事隨哨結,讓服務既有速度更有溫度。黨員是為民服務的先鋒隊伍,探索“黨員亮身份”“先鋒示范崗”等形式,推動黨員參加志愿服務、積極主動作為,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使小區黨支部成為群眾更加信賴的“貼心人”。(作者:張卓愚,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