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尾、海之端,江蘇南通,這座被譽為“江海明珠”的文化名城,歷久彌新。寺街、西南營等歷史街區,青苔掩映、墻影斑駁,河邊石板道道痕跡,訴說著這座城的鐘靈毓秀與深厚底蘊。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通考察,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化作“巨變實景”,在崇川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如火如荼,一條條卓有成效的治理路徑正徐徐鋪展,繪就城市更新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既要保留歷史記憶和特色風貌,又要解決居民關切的實際問題。要總結推廣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更好惠及廣大社區居民。”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篇章。如何鞏固改造成果,寫好“后半篇文章”,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
黨建引領——破解失管脫管困局,匯聚治理合力
崇川區,作為南通市的主城區,人口密集,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繁重。放眼全國,不少老舊小區長期面臨“物業公司不愿管、業委會管不了、政府托底管不起”的困境,失管、脫管問題嚴重,制約居民生活質量與社區發展。
從“失管脫管”到“齊抓共管”,崇川區積極探索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新模式,組建公益性物業服務實體——物業服務社。通過“黨建引領、公益為民、治理融合、專業外包”的方式,推動老舊小區物業管理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多方合力破解失管、脫管難題,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南川園社區是這一創新模式的生動案例。社區黨委定期召集物業項目、業委會、居民群眾召開“四方”聯席會議,共商共議小區事務。崇川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張明星介紹,崇川區將打造物業服務社作為“完整社區”建設的重要一環,推動全面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南川園社區也作為南通市唯一試點,入選國家“完整社區”建設名單。

南川園片區老舊小區改造全景
從“站在旁邊看”到“跟著一起干”,黨組織帶領、黨員帶動,激發居民對小區事務的關切熱情。老舊小區治理,從政府“一頭熱”向大家“勁往一處使”轉變。居民提想法、支部講政策、律師普法律、老干部出主意、社交達人說情理、共建單位鏈資源……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一名網格員感慨道:“黨建引領,讓資源從‘散點’匯聚成‘矩陣’。過去無人問津的‘老破小’,如今成了居民交口稱贊的‘幸福家’。”
北郭東村小區建于2000年,在小區所屬的樂鄰網格探索“黨建+志愿服務”的“類物業”治理模式。46名黨員群眾主動擔任“紅管家”,義務為居民提供環境整治、應急救助、鄰里幫扶等服務,引領居民自籌資金安裝自動門禁、車閘系統、視頻監控,打造沿河花墻景觀帶。選優配強網格黨支部書記,發揮“一個人帶動一群人”效應,持續提升黨員骨干在小區治理中的影響力、組織力和號召力。
“改造竣工之日,就是物業管理進駐之時。”崇川區委書記胡擁軍反復強調。老舊小區治理千頭萬緒,基層黨支部作為“一線指揮部”,把改造與長效治理任務一體謀劃,深入研判基層“急難愁盼”,找準治理難點堵點,以破解瓶頸帶動整體躍升。
人民城市——以“繡花”治理精度托起居民幸福溫度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我們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和價值追求,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老舊小區治理,人民群眾既是參與者、見證者,又是獲得者、受益者。嶄新的墻面、寬敞的道路、新添的綠植、適老化座椅……居民們在新改造的小區里悠然漫步,在議事亭暢談家常。用行動表態、拿效果說話,這是贏得居民認可和支持的最直接辦法。
正午時分,易家橋社區食堂里熱鬧非凡。老人、快遞小哥紛紛在此就餐。“點上一葷一素,吃得舒舒服服,才花10多塊錢,比在家自己做飯還劃算。”剛吃完飯的劉阿姨笑著說道,隨后便前往健身步道遛彎去了。健身、娛樂、康養、吃飯,這些需求在家門口就能一站式滿足。社區軟環境的提升,贏得居民廣泛贊譽。

社區食堂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原副院長劉靖北認為:“崇川區社區治理真正踐行了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從人民群眾的樸素愿望中找到工作著力點,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崇川區龍湖佳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徐小燕,將黨建“家”理念與傳統“家”文化深度融合,創新探索符合拆遷安置社區實際的基層治理新路徑。她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同為家人、共擔家責”,讓搬遷群眾凝聚黨旗下、生活幸福里,形成“家人治家”工作法。
治理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崇川區各社區普遍建立收支公示制度,確保治理資金透明使用。南川園社區通過停車費、廣告費等實現公共收益8萬元,易家橋社區“潮汐式停車”年增收5萬元,均用于反哺居民服務,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于顯洋教授認為:“老舊小區治理沒有捷徑,唯有以清晰思路定方向,以務實干部強執行,以居民同心聚合力,才能讓‘老房子’里的居民過上‘新生活’。江風浩蕩,濠河悠悠,這座城市的治理溫度與煙火質感,值得細細品味與借鑒。”
長效治理——老舊小區可持續治理的“崇川答案”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從全局和戰略高度,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明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方面內涵,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指明方向。
將治理觸角精準延伸至“最后一米”。崇川各社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創新推出多樣化治理模式和長效機制。南川園社區建立完善的“需求收集—方案共商—過程監督—效果評估”閉環機制。針對電動車充電難題,社區通過黨群議事會廣泛征求居民意見,最終確定建設10個智能充電棚的方案。物業監管組全程監督施工過程,驗收后交由志愿服務組精心維護。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城市金融部主任魏劭琨在調研中感受到,崇川老舊小區治理獲得居民高度認可,居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崇川區在治理過程中注重科學規劃和合理管理,確保治理工作的可持續性。
易家橋貳號院改造后,打造網格黨支部、小區物管會、物業公司一體化服務站,探索“1250”網格黨建工作法。即以網格黨支部為核心,通過議事及服務兩項機制,實現“50”目標:資源共享零障礙、民情民意零盲區、便民服務零缺失、網格活動零距離、糾紛調解零抱怨。
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北郭社區大力推行“黨員首議制”,通過線上交流群和線下協商議事室,收集小區垃圾處理、雜物堆積、車輛違規停放等問題。由黨員牽頭每月定期召開兩次居民議事會,通過“清單式梳理、點單式對接、責任式落實”三項機制,促進居民有序參與小區事務,凝聚各方齊抓共管的合力。

黨群議事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張菁表示,崇川的經驗做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有必要進一步總結提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一起努力,不斷提升社會建設和治理水平,持續營造和諧包容的氛圍,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同江海奔流,與時代同行。從隔江相望終到跨江融合,南通正全面融入上海、蘇南半小時都市圈,打造深層次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標桿城市。
站在城市更新的新起點,崇川區的探索有力證明:只要堅持黨建引領、人民至上、長效治理,就能讓“老破小”煥發新生機,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更具智慧。正如居民張大爺所言:“現在的小區,路平了、燈亮了、心齊了,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幸福生活!”
江海明珠繪新卷,黨建領航啟新篇。古今交融、南北貫通、中外交匯,淬煉出南通堅韌不拔的氣質、崇文厚德的氣韻。南通崇川區,正以黨建為引領,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治理工作,在時代浪潮中書寫著城市“滄桑巨變”的生動篇章。
(執筆:趙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