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等
制圖:張丹峰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到2027年底,實現充電服務能力翻倍增長。充電設施空間布局將迎來怎樣的調整?技術上會有哪些新突破?居住區充電將有哪些新變化?記者進行了采訪。
——編 者
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僅今年上半年就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562.2萬輛。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充電需求大幅攀升。盡管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但在節假日等出行高峰期,不免出現“排隊等樁”“里程焦慮”等現象。公共充電網絡布局不均衡、居住區服務供給不充分、運營管理質效有待提升等問題亟須破解。
充電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關鍵支撐,其服務能力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信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建成2800萬個充電設施,提供超3億千瓦的公共充電容量,滿足超過80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實現充電服務能力的翻倍增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付畢安表示,行動方案以規模和功率并重作為高質量充電設施體系發展的評價指標,推動充電網絡從拓展加密向量質并重轉變,可以更好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初步測算,行動方案將拉動充電設施設備制造和建設投資2000億元以上。
更注重均衡性,優化空間布局和設施功能結構
目前我國城市充電服務保障能力相對充足,但農村地區充電設施建設尚不均衡。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認為,相比城市,農村地區充電設施建設更具挑戰。一方面,農村新能源汽車占比較小;另一方面,農村充電設施面臨農村電網相對薄弱、充電需求呈現假日潮汐現象等挑戰。
行動方案提出,補齊農村充電設施建設短板。不斷加密交通樞紐、客貨場站、休閑旅游目的地、產業聚集區等重點場景的充電設施建設,結合配套電網升級改造,加大春節返鄉充電需求保障。到2027年底,在尚未建設公共充電站的鄉鎮行政區至少新增1.4萬個直流充電槍,其他地區根據需求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實現農村地區公共充電設施全面覆蓋。
云南澄江市是云南首個實現充電設施“村村通”的縣級市,截至今年10月已建成31座充電站。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當地累計接待游客約81萬人次,充電站的充電量同比提升39%。“充電樁建好后,游客充電比較方便,來往的新能源汽車明顯多了。”澄江市馬房村一家民宿的負責人阮文娟說。
均衡性,既體現在充電設施空間布局越織越密,也體現在設施功能結構更加優化。
目前,我國公共充電設施平均功率僅45.5千瓦,尚不能有效滿足節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熱點地區等快速補能場景的充電需求。對此,行動方案明確要在重點城市、高速公路服務區加快大功率充電設施規劃建設。到2027年底,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含停車區)新建改建4萬個60千瓦以上“超快結合”充電槍,鼓勵建設大功率充電設施。
在京藏高速百葛服務區,自從今年9月底完成超充站升級后,日均服務車輛次數提升約16%。國網(北京)新能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光說,今年以來,企業已將北京6座高速服務區充電站升級為超充站,滿足快速補能需求。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產業研究部主任李康認為,構建均衡便捷的充電設施網絡,在保障新能源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協同發展的同時,要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充電基礎設施。
更注重創新性,持續擴大車網互動試點范圍
江蘇南京江寧區的方山服務區,市民楊先生駕駛新能源汽車駛入蔚來換電站,整個換電過程不超過5分鐘,“電池雖然還有部分電量,但今天需要跑長途,就來換一下。”楊先生換下的電池,并不會立即補能換給其他車輛,而是通過換電站將剩余電量反向輸送給電網。
這座蔚來換電站由國網南京供電公司與南京蔚來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改造,能夠實現雙向充換電。“在電價政策引導下,換電站在午間用電低谷時段充電、晚間高峰時段放電,日均放電量可達600至700千瓦時,每月放電收益約為1.2萬元。”蔚來能源南京區域負責人王晶介紹。
車網互動,是指利用充換電設施將新能源汽車與供電網絡相連,通過組織智能有序充電和雙向充放電,有效發揮新能源汽車作為靈活性儲能資源的調節潛力。
行動方案提出持續擴大車網互動試點范圍,在價格政策、市場化機制和應用場景等方面持續探索創新。
國網能源研究院電網所安全與城市電網研究室主任代賢忠認為,目前來看,車網互動離大規模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仍需在技術、機制和政策方面做好儲備,以支持未來可能的常態化應用。比如,在政策機制層面,需通過相應政策支持車網互動項目建設運營,緩解起步期成本過高的問題。通過放電價格激勵政策,引導用戶積極參與削峰填谷和新能源消納。逐步建立市場化收益機制,推進車網互動參與需求響應和電力市場交易等。
更注重普惠性,開展居住區“統建統服”模式試點
“以前得繞遠路去小區外的公共充電樁,有時還得排隊。現在下班回家就能充電,夜間還能享受居民低谷電價,方便實惠。”四川自貢居民王先生所在的方沖小區,安裝了12個充電槍,居民無需承擔安裝建設費用,掃碼即可使用,且充電電價按居民用電標準執行。
充電體驗的改變,得益于社區、物業與供電部門協同推進的“統建統服”模式——通過統一規劃建設、統一運營服務,破解老舊小區“充電難”問題。“充電樁的建設、管理都有單位負責,保障了服務,也減少了用電隱患。”方沖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鐘亞玲說。在供電部門指導下,運營商還對小區充電負荷進行實時監測,并根據供配電設施的負載情況對負荷進行調節,確保電網安全。截至今年5月底,自貢市累計建成“統建統服”小區20余個、充電樁200余個。
城市、農村等公共充電設施提質升級的同時,居住區充電條件也將進一步優化。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居住區建樁難問題,行動方案明確新建居住區在固定車位全部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既有居住區因地制宜補充充電設施,開展居住區“統建統服”模式試點。針對報裝接電流程繁瑣等問題,要求簡化居民充電樁報裝申請資料,鼓勵探索“一小區一證明”等試點應用。
根據行動方案,到2027年底,全國打造1000個“統建統服”試點小區,實現私人充電樁接入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統建統服’試點,有助于系統實現居住區充電設施‘有人建、有人管、可持續’,據初步測算,1000個‘統建統服’試點小區可拉動超10億元的投資。”付畢安認為,下一步,“統建統服”模式可通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充電設施聚合調度,統一參與電網削峰填谷、需求響應等服務,提升居住區配電系統靈活性,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堅實支撐。
(張玲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