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鄉村治理,完善社區治理。小區是社區治理的最小細胞、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完善社區治理,需要加強居民小區黨組織建設,打造堅強戰斗堡壘,推動基層“末梢”成為治理“前哨”。
筑牢組織根基,讓治理體系“強”起來。近年來,不少地方探索“把支部建進小區”等有效做法,推動黨的組織覆蓋往末梢延伸。組織覆蓋是“形”,工作覆蓋是“神”,小區黨支部建進去,還要穩下來、強起來。強起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強隊伍”,像選擇社區書記一樣選擇小區書記,把懂治理、善服務、聚民心、有較強統籌整合資源能力的黨支部書記選出來;還要“強陣地”,實現“一支部一陣地”,利用小區閑置房、長廊、廣場等資源,實體化打造城市小區“黨群微家”,形成全域覆蓋的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
加強精準服務,讓治理場景“暖”起來。千頭萬緒的事,也是千家萬戶的事。推進基層善治,關鍵在于處理好群眾身邊的大事小情,搭建更多為民服務的溫暖場景。為民服務,首先要瞄準民之所需,通過建立家門口“議事廳”、線上議事平臺等,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化“支部吹哨、部門報道”做法,推動部門綜合執法進小區,哨隨事動、事隨哨結,讓服務既有速度更有溫度。黨員是為民服務的先鋒隊伍,探索“黨員亮身份”“先鋒示范崗”等形式,推動黨員參加志愿服務、積極主動作為,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使小區黨支部成為群眾更加信賴的“貼心人”。
強化機制協同,讓治理效能“提”起來。小區治理的難點,在于打破條塊分割壁壘,凝聚共治合力。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機制,通過“紅色物業”“黨建聯建”等載體,把各類組織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推動小區黨支部發揮作用,賦予其相應的資源和權限,立足適應城市治理現代化需要,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結合落實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等,推動資源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為完善社區治理賦能增效。(張卓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