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專項行動,著力整治挑動群體極端對立情緒、宣揚恐慌焦慮情緒、挑起網絡暴力戾氣、過度渲染消極悲觀情緒等問題。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刊發《用理性對抗網絡負面情緒炒作》一文指出:挑動群體極端對立、宣揚恐慌焦慮情緒等問題,不僅污染網絡生態,也侵蝕著人與人的信任感。中央網信辦部署的專項行動,正是對這一網絡痼疾的精準回應。
理性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公共能力。在情緒洶涌的網絡世界里,負面情緒不再是個體的心理波動,而是一個亟待被治理的生態問題。流量邏輯讓情緒取代事實,從算法推薦到短視頻直播,情緒易被算法放大、被營銷操縱,淹沒個人的思考,導致共鳴取代共識。
從負面情緒四溢的現象管中窺豹,在社會變遷的巨大張力中,個體對大至經濟發展、小至生活細節的變化極為敏感。網絡,恰好提供了最便捷的“情緒通道”。但問題在于,越來越多的網絡話題、自媒體將階段性的情緒包裝成結構性的“話題”。從“地域歧視”“行業抹黑”到“性別對立”,很多話題早已偏離事實,不斷發酵、擴散,不良風氣持續侵蝕網絡生態,甚至開始掩蓋現實中正在發生的努力與進步。
網絡負面情緒的存在是合理的,而負面情緒的擴張不該被合理化。負面情緒的存在有其現實根源,個體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但不能止步于負面情緒,而是讓公共討論回到事實、回到解決問題和改進不足上。歸根到底,推進各項事業發展,依靠的是理性、科學的制度與行動,絕不是情緒的沖動與宣泄。
臆斷往往比無知,更具破壞力。在碧波汪洋中投下一粒石子,激起的卻是驚濤駭浪。而理性,正是對抗負面情緒洶涌的“堤壩”。理性不是冷漠,而是把情緒放回事實中。情緒的自由表達值得尊重,但跟風式的負面情緒表達,卻是集體失衡的起點。理性判斷的第一步,便是不要低估負面情緒的傳染力和迭代速度:一次轉發、一個評論,都可能讓局部情緒演化成社會熱點。
理性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讓情緒有方向、有底線。在話題和網絡事件面前,應具備最基本的篩選能力——分清事實與敘事,拒絕被牽著走。理性更不是過度的批判和鋒芒,而是拒絕用“情緒之名”,給相對自由的網絡空間創造新的壓抑和規訓。網絡空間不是情緒的庇護所,那些看似真切的共情、看似正義的憤怒,只會構筑起一座建在流沙上的“情緒大廈”。
信息下沉的今天,公眾的理性程度與判斷力,都在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區分個體情緒與整體現實,不會輕言否定現實社會的努力與成就。問題或許在于個體的理性無法匯聚成集體的理性,因此,更需要用新的表達方式成為理性的“共鳴器”,讓“冷靜”也能被點贊、讓“理智”也能上熱搜。
理性表達可以鮮活、有力量,更可以喝退負面情緒的巨浪。面對負面情緒的擴散,平臺的職責不是壓制聲音,以情緒回應情緒,而要用事實平衡情緒、用邏輯穿透情緒。長期來看,媒體應做社會理性的“生產者”,通過創新形式講好中國社會真實的變化,讓理性具象、讓事實有溫度。
理性不是情緒的對立面,而是情緒的升華。用理性對抗負面情緒,不是要消音,而是讓討論回到問題本身,讓公眾在紛繁的信息中看清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