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青少年社會心態的影響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 呂小康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已從實驗室意義上的單純“技術奇觀”,深度演進為全民可參與的社會過程,其帶來的內容生產方式變革也正在重塑社會關系,并引發社會心態的變化。
當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青少年社會心態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認知創造力的影響。過度依賴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會抑制青少年獨立思考,但合理的人機協同則可能激發其創意靈感。二是對情感體驗的影響。人工智能情感工具的使用雖可暫時緩解情緒困擾,但可能削弱青少年對真實親密關系的投入與期待。三是對自我認同的影響。頻繁使用人工智能形象生成工具的青少年對自身身體意象滿意度會下降,導致現實自我與虛擬自我產生沖突。四是對未來預期的影響。工具可降低信息與技能獲取門檻,但技術應用能力的差異也可能強化社會分化,使個別青少年產生“階層固化加劇”的擔憂。五是對價值觀念的影響。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文化偏向性對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未來,研究可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對青少年發展愿景與未來預期、價值理念與文化自信、認知能力與思維模式、情感需求與社交方式、自我認同與生命體驗這五大方面的影響,并通過跨學科研究完善社會心態的學理建構,從而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社會心態培育和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實用建議。(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呂小康,南開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社會心態、醫患信任,主要論文有《找回“社會”:重新理解網絡社會治理》《社會心態:一個政策概念的生成史及其學科價值》《社會心態治理的元理論思考》等。
人工智能應用中的“恥感”現象及其倫理風險探析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杜嚴勇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并得到廣泛應用,人們在對人工智能進行積極評價的同時,也存在一種值得警惕的社會現象:部分個體傾向于隱瞞、拒斥、貶低人工智能應用,并對人工智能用戶給予否定性評價,進而導致人工智能應用“恥感”現象。這一現象極易形成對人工智能的污名化,引發用戶的心理焦慮,從長遠來看可能影響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接受度、信任度。
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合理接受與應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文化變革問題。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建構一種與人工智能技術適配的智能文化。從智能文化的角度進行倫理風險防范,具有更強的可行性與針對性。要促進文化變革,需要對文化循環的每個層面進行干預,同時不同層面之間需要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與協同性。因此,可從觀念、制度、互動和個體四個層面對人工智能應用中的“恥感”現象進行倫理治理:在觀念層面,重視媒體在觀念傳播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消除人工智能的污名化;在制度層面,應變革學術管理理念與模式,鼓勵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在互動層面,應為人機協同方式提出更多的可行方案;在個體層面,應直面人工智能引發的創造性破壞,在應用中提升人工智能素養,進而推動營造一種更為積極合理的智能文化。(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杜嚴勇,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倫理、愛因斯坦研究,主要著作有《人工智能倫理引論》《愛因斯坦社會哲學思想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問題及其解決進路》(論文)等。
新的動蕩變革期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陳建奇,北京語言大學商學院教授 張原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社會步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風險日益加劇,經濟議題的政治化和泛安全化趨勢愈發顯著,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國際開放合作與經濟發展面臨不確定性。盡管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具有深層次且復雜的背景因素,但發展不平衡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那些在全球化進程中未能獲得預期利益的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趨于消極。因此,如何促進全球化轉型,確保發展成果能夠廣泛地惠及世界各國人民,已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核心議題。
為此,必須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普惠包容的新型經濟全球化,為全球化轉型提供中國方案。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必須強化世界共同利益,凝聚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共識,積極應對國際公共產品赤字等問題。新型經濟全球化不是強調公平、放棄效率,不是簡單強調結果的平衡,而是兼顧效率和公平推動全球再平衡,讓世界各國及不同微觀主體能夠分享全球化紅利。新型經濟全球化拓展經貿合作新空間,重在推動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以擴大數字經濟合作空間的確定性,對沖傳統經貿合作的不確定性。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還需高效率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支撐,探索通過發展數字貨幣等手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變革,解決國際金融公共品武器化問題,努力建設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建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導,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全球治理、宏觀經濟與金融、自貿區與“一帶一路”等。
張原,北京語言大學商學院教授,經濟系主任。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國際金融、勞動經濟學,主要著作有《財政國庫現金管理研究》《中國對外投資的特征、挑戰與“雙循環”發展戰略應對》(論文)等。
數字全球化與人類觀念的變革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薛曉源
數字全球化具有自組織性、創造性、自我學習、自秩序性、自動生發性、空間多維性、共時性、復雜性、抽象性等特征,其重塑人類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態世界,也引發數字鴻溝等風險。
人工智能正以自主邏輯開拓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催生人類社會新分化、開創人類知識新紀元、塑造新型社會關系。這要求我們加快探索智能時代人類社會觀念變革的具體路徑,一是承認顛覆性重構的歷史應然性。人類必須承認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的顛覆性作用,以積極樂觀的姿態,直面這場史無前例的變革浪潮。二是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人類需調整心態,深刻參與這一歷史與文化的變革進程,爭當“領潮人”而非“落伍者”。三是劃定人工智能應用的道德邊界。解決人工智能在價值敏感性領域的適用性矛盾,界定無須道德介入的技術場景,明確禁止機器替代人類進行道德判斷的禁區。四是構建人機協同的主體間性關系。發展目標應錨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實現,使技術服務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文明愿景。五是基于未來導向進行動態調適。人類需在技術后果尚未顯現時,提前預判并探索治理路徑,通過實踐反饋持續調適倫理框架,確保觀念進化與技術發展始終辯證統一。(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薛曉源,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全球化與數字全球化,主要著作有《全球化與數字全球化——全球化的現在和未來》《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理解與闡釋》等。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
——北京市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馬相東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歷史經驗。我國對外開放歷經的三次浪潮有效促進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三大階段的持續推進。當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促進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制度型開放是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現實需要;深化外貿外資體制改革是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現實要求。
未來,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路徑包括:其一,通過深入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其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針對當前外貿體制方面的短板與弱項,從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減少制約要素流動的“邊境后”壁壘、創新發展數字貿易等方面,加快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其三,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深耕中國市場;其四,堅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府引導、國際規則”的協調推進原則,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方面,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馬相東,北京市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投資、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主要著作有《企業異質性與中國出口省際失衡研究》《企業異質性與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研究》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