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 韓喜平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共同富裕問題,并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還圍繞“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入理解這些重要論述,從學理上分析與闡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與時代特征,對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要,持續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人的全面發展既包含物質層面的豐富,也包含精神層面的超越,而精神層面的發展相較于物質層面的發展是更高層次的發展。精神層面的發展更能反映人的發展程度,因為精神生產作為人獨有的活動直接彰顯著人的本質力量,同時精神生活能夠更加全面地體現人民生活體驗的豐富程度,表現整個社會發展的價值趨向與發展態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本質上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共同構成人民精神生活的層次結構,其中安全感是基礎層次,獲得感是中間層次,幸福感是最高層次,安全感與獲得感突出精神生活的整體性與共同性,幸福感則更強調差異性與個體感受。(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韓喜平,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主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等教材近10部,著有學術著作10余部。
投資于人:育兒補貼方案的特征與效應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王卓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25年7月28日,《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育兒補貼方案”)公布,8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育兒補貼制度管理規范(試行)》。這是我國首次發布并實施全國性的統一育兒補貼政策。“育兒補貼方案”規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或收養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包括3周歲以下的孤兒、事實無人撫養的嬰幼兒,不分城鄉、民族、區域發放補貼,至其年滿3周歲,國家補貼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中央財政自2025年起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項目“育兒補貼補助資金”,對發放國家基礎標準育兒補貼所需資金,按比例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予以補助。
《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既著眼于國家長遠發展,又面向社會公平正義,還賦能家庭建設和個體成長。這是積極應對少子化、回應育兒需求的關鍵舉措,通過投資于人彰顯中國人口發展戰略轉向,對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卓,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政策、基層治理、社會發展等。主要著作有《中國貧困人口研究》《公民社會與農村社區治理》等。
銀發旅游新趨勢及適老化創新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 姚延波
通過構建老年友好型旅游生態,不僅能有效釋放銀發消費潛力,也有助于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美好生活愿景。當前,我國銀發群體已成為文旅消費的重要力量。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銀發旅游者人數已經達到11.6億人次,在國內旅游總人次中占比高達20.6%。“60后”群體步入老年階段,相較傳統銀發人群,其呈現顯著比較優勢:擁有更穩固的經濟基礎、高凈值資產儲備及制度化的養老金保障。此外,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持續強化,也為銀發旅游消費擴張提供核心經濟支撐。
銀發人群旅游行為呈現出顯著的新特征與新趨勢,其旅游需求從傳統觀光向深度體驗、康養旅居轉變,更注重健康、文化與社會參與。與此同時,旅游消費呈現出數字化、圈層化特征,銀發人群積極使用線上平臺獲取信息、完成預訂,并通過社交網絡分享旅行體驗,形成興趣驅動的垂直市場。為推動該市場高質量發展,需從多方面系統推進:注重旅游產品與服務適老化改造、創新銀發旅游產品、拓寬銀發旅游產品宣傳渠道、健全相關專業人才培育機制、優化銀發旅游數字化服務流程,為銀發人群出游提供更好服務更優體驗。(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姚延波,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產業經濟、老年旅游、康養旅游。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刊發多篇學術研究成果,出版教材5本,譯著多部。
數字游民何以選擇回流鄉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 王軼
當前,隨著我國鄉村全面振興的深入推進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正悄然興起:數字游民回流鄉村。數字游民回流鄉村,不僅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選擇,而且是國家政策引領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這一現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數字鄉村建設的顯著成效。同時,數字游民的回流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他們利用數字技術遠程工作,推動鄉村的數字化轉型,優化鄉村的人力資源結構,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數字游民群體普遍具有較高的數字素養與深厚的專業知識,敢于冒險、勇于挑戰,比較年輕且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且傾向于扎根基層。從本質上看,數字游民是依托數字技術、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工作與生活有機融合,他們選擇回歸鄉村的動力,源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鄉村產業振興帶來的機遇,以及鄉村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數字游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主要路徑有:推動鄉村產業向多樣化和數字化轉型,帶動鄉村人才培養,促進鄉村文化的挖掘、開發與利用,助力鄉村數字化轉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導,勞動經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勞動經濟、鄉村全面振興等。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近80篇。
古代官員服飾背后的政治與文化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郭海文
服飾最早的功能是避寒與遮羞,如《釋名·釋衣服》所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服飾被賦予更多象征意義。《周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舊唐書》:“昔黃帝造車服,為之屏蔽,上古簡儉,未立等威。而三、五之君,不相沿習,乃改正朔,易服色,車有輿輅之別,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繢,飾之以絺繡,華蟲象物,龍火分形,于是典章興矣。”
中國歷史上許多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因此,官員呈現出兩種氣質,一種是官員的氣質,一種是文人的氣質。官員的氣質,部分通過官服上的顏色、花紋、配飾逐漸塑造而成;文人氣質,部分通過私服的樣式、顏色、質地、紋樣、配飾來呈現。前者,我們稱之公服,蘊含著官僚威儀;后者稱之私服,呈現出士人雅趣。服飾中蘊含的官僚威儀與士人雅趣,可以映射出中國古代的制度文化、美學文化等,是歷史的縮影。(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郭海文,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文獻學、婦女史的教學研究工作。在《武漢大學學報》《南開學報》發表多篇論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