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進程看中國發展如何為世界提供“穩定錨”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鄭永年
2025年10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與“十四五”規劃一脈相承,繼續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如何在變亂交織的國際環境中取得長足發展,考驗著各個主權國家的治理能力與智慧。中國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的五年規劃,無疑為世界發展再次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實行的開放戰略,首要特征是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其次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再次是不斷拓展單邊開放的范圍和領域,以自身開放促進共同開放。高水平開放不僅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也為全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同世界其他國家分享發展機遇,促進合作共贏,成為推動全球穩定與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所強調的共同繁榮發展,符合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利益。(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20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外交政策、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影響研究。近年來,先后出版和主編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專著10余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走向未來的亞洲文明和亞洲經濟共同體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求是特聘教授 歐陽峣
隨著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建設亞洲經濟共同體勢在必行。亞洲經濟共同體建設呈現多元化和多軌道特征,伴隨東盟中日韓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的推進,亞洲經濟共同體建設迎來新的曙光。總結東盟共同體的經驗和東亞共同體的教訓,應全面建設多元融合的亞洲文明、深入建設平等協商的治理模式、統籌建設長期有效的治理機制。亞洲共同體的建設應遵循“多極雁行”產業形態的建設原則。亞洲的生產網絡和產業格局正在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從而需要遵循多樣化或多極化的思路建設區域性生產網絡,構建和完善區域性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進而形成由不同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鏈主牽頭的亞洲生產分工體系。
未來,應該加快建設亞洲統一市場,構建規模龐大和循環暢通的亞洲市場體系。具體來說,加快建設亞洲自由貿易區,推動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建設亞洲最優貨幣區,可酌情先推進相關程度更高的次區域貨幣一體化,再在時機成熟時整合各次區域,最終實現整個亞洲的貨幣一體化;協同建設亞洲互聯互通區,加強區域能源合作、攜手解決亞洲能源問題,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萬物互聯基礎。由此,我們將迎來一個擁有新型文明、新型治理、完整產業鏈、統一市場的經濟共同體。(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1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歐陽峣,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求是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世界經濟和產業經濟學,主要著作有《大國經濟發展理論》、《大國綜合優勢》、《新興大國的增長與轉型:金磚國家經濟研究》(合著)等。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向與新實踐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陳憲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產出。我國大中城市因地制宜率先開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實踐,初步形成了各自城市的新特色。北京通過規劃建設“三城一區”( 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以及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正加速從“資源集聚”向“創新引領”轉型,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創新中心主平臺功能。上海依托其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優勢,在區域協同中探索出“戰略引領、開放賦能、策源驅動、生態共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網絡與產業生態。杭州重點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杭州高新區、錢塘新區、蕭山科技城、杭州臨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等六大創新引擎和產業集群,以數字經濟為底色,通過創新生態、新興產業、開放協同和產城融合,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
面向未來,我國城市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注重“創新濃度+產業韌性+生態價值”的綜合評價,通過“創新驅動—制度破壁—生態優先”的綜合策略,在全球創新和產業變局中擘畫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藍圖。(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和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10余項。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決策咨詢優秀成果、教學成果獎4項。
人民論壇網評 | 讓青春在奮斗中綻放光彩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青年干部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應將個人奮斗融入時代洪流,在波瀾壯闊的新征程中,書寫下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干部行穩致遠的“壓艙石”。廣大青年干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廣大青年要敢于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工作方法,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高基層治理效率和服務水平。青年干部的實干擔當,既要體現在攻堅克難的奮斗中,更要扎根于為民服務的實踐里,以“干在實處”的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的承諾。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傾聽群眾真心話,將教育、醫療、養老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工作的著力點,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作者:翁瑋浩,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人民論壇網評 | 實干擔當啟新程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廣大黨員干部作為推動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應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將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真抓實干開創新局面。
信仰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本。“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風險與機遇并存,挑戰與希望同在。黨員干部要把理論學習作為終身課題,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員干部必須打破傳統思維定勢,摒棄“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以“闖”的魄力、“創”的智慧勇立潮頭。以為民初心踐實干之諾,凝聚奮進合力。黨員干部須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拿出實打實的舉措,制定可落地的方案,把“問題清單”逐一轉化為群眾的“幸福賬單”。(作者:李颯,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