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協同發展新格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曹小勇
自主創新關系國家戰略安全,是應對外部科技封鎖、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支撐;開放創新則是嵌入全球知識網絡、提升創新效率的重要途徑。只有將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有機結合,才能既守住科技安全底線,又保持創新體系的開放性與活力。
當前,需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運行高效、風險可控的創新生態體系,著力強化制度供給、激發企業主體活力、突出人才引領作用、深化區域示范探索、拓展國際合作空間,系統破解發展中的外部挑戰與內部制約,扎實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曹小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微觀經濟理論和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發表《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企業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數字經濟賦能公共服務 打造高質量民生保障》等多篇論文。
從“可辦”到“智辦”:群眾對政務服務便利化的新期待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郭俊華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政務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便利化程度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對政府的信任度。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速發展,為在線政務服務模式創新注入新動力。“一網通辦”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以“一體化”理念統籌政務資源,全面推進全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查、可辦、可評、可追溯”,有效踐行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改革目標,成為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關鍵舉措。
系統集成和創新驅動成為當前政務服務改革的鮮明特征,群眾所需所急所盼成為改革推進的重要信號,政務服務便利化的內涵不斷拓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和企業“急難堵點”,做強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主渠道,做實“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推進事項標準化、證照電子化、數據可用可控共享,完善適老化無障礙與多端服務,健全評價反饋與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推動政務服務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續邁進,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順暢、安心、省心。(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郭俊華,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創新管理、公共政策分析、電子政務等。出版《移動政務服務與用戶需求——移動政務服務用戶接受模型的實證分析》《信息化時代的政府行政成本管理》《公共項目管理》等學術專著。
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實踐與中國智慧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趙斌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深刻影響全球的生態安全、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為有效應對這一跨越國界的威脅,亟需各國摒棄分歧、深化合作,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當前全球氣候治理仍面臨多重困境。在這一復雜背景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扮演的角色與采取的行動,對于全球氣候治理目標的實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中國從積極參與者逐步成長為不可或缺的引領者。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中國以高度的責任擔當,系統性推進多層次、多維度的實踐探索,國內政策實踐與國際合作行動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表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中華文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洞察,為人類應對氣候危機貢獻中國智慧。(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趙斌,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全球氣候政治、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等研究。在《當代亞太》《歐洲研究》《南亞研究》等期刊發表國際問題研究學術論文數十篇。
假日經濟 “火”出消費新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商學院教授 郭國慶
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8天,全國國內出游8.88億人次,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23億人次;國內出游總花費8090.06億元,較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增加1081.89億元。隨著大眾消費的需求層次從物質滿足層向自我實現層躍遷,節假日不再僅是休憩時段,更成為承載品質消費、文化消費、情感消費的重要場景。
假日經濟作為我國消費市場的“晴雨表”,其持續繁榮不僅反映大眾消費能力與意愿的提升,而且彰顯我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各地致力打造消費新場景、探索消費新模式、推出消費新項目,推動假日經濟持續火爆,呈現出體育消費、健康消費、文旅消費新趨勢。其背后的底層邏輯是政府持續完善頂層設計,提供精準服務,實施多方協同治理,積極推動在地文化和大眾參與有機融合,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助力供需均衡。
展望未來,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創新持續賦能、政策服務日益完善,假日經濟將進一步突破季節性、地域性限制,向全域、全時、全齡方向發展,成為推動內需擴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需把握假日經濟的發展規律,以制度創新破除發展瓶頸,以理論創新指引實踐探索,讓假日經濟真正成為惠及民生、拉動增長、傳承文化的載體,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郭國慶,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營銷思想史與營銷創新、中國市場營銷學科發展史等領域。《市場營銷學通論(第8版)》(編著)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
中國傳統生肖文化探源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晏昌貴
從文獻記載來看,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國本土,在漢代基本形成今天意義上的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宇宙觀、社會心理和倫理觀念,建構起一個以“天地人”三才為核心的象征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十二生肖與“天道”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聯系,成為具象化宇宙時序的重要符號。其與“地”的關聯,突出地體現在其作為守護神祇,確保一方安寧、護佑生命福祉的社會功能上。其與人的生命周期、個體命運產生直接而深刻的關聯,集中體現為“本命”信仰的形成與普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豐富民俗事象。
作為中華文明標識之一,十二生肖超越地域、方言和習俗差異,成為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情感連接點。每逢春節,以生肖為主題的慶祝活動遍及全國,在共同的文化氛圍中辭舊迎新,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凝聚力。時至今日,十二生肖仍發揮著文化紐帶作用,在增強文化認同、承載個體美好期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西文明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9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晏昌貴,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主要為簡帛數術文獻、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出版學術著作6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