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脫貧過渡期銜接工作成效分層評估機制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李志明
2020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后,我國設置五年過渡期,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過渡期收官的關鍵節點,亟需構建一套立足國情、兼顧區域差異、邏輯嚴謹的分層評估機制,既對五年銜接工作進行系統總結,也為未來戰略接續提供循證依據。評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應遵循“底線優先—支撐為要—機制保障—長遠賦能—主體激活”的遞進邏輯。
堅持底線優先,評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應當優先評估防止返貧動態監測與幫扶機制的“精準性、有效性、系統性”;強調支撐為要,在守住底線之后,產業可持續發展與脫貧群眾穩定增收成為過渡期銜接工作的關鍵抓手,處于次優先評估層級;夯實機制保障,責任壓實與政策銜接是確保“底線守得住、支撐立得穩”的關鍵制度保障,評估責任落實與政策銜接的目的在于檢驗“責任不松、政策不斷”的實踐效能;保障長遠賦能,檢驗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補短板、提質量”的實際成效,規避因公共服務缺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的鄉村發展動能不足問題;促進主體激活,著重圍繞鄉村治理效能與群眾參與程度提升這兩個方面開展,著力推進鄉村治理和群眾參與。(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志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導,主要從事鄉村振興、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社會保險權:理念、思辨與實踐》《社會保險權的歷史發展:從工業公民資格到社會公民資格》等。
圍繞大農業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縣域富民產業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成德寧
縣域經濟既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又是工業與農業的交匯點。發展縣域經濟,重點和難點是如何壯大富民產業。在新發展階段,通過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讓更多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增收致富,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這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西部地區縣域大多屬于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在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以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家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進行主體功能區規劃,以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明確開發方向。中西部地區縣域的產業投資,應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把農業打造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
中西部地區縣域的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豐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還是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應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化,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營銷,把農業打造成為一種“從田頭到餐桌”,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等全部內容的完整產業,成為有奔頭的富民產業。(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成德寧,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發展經濟學、城市化與經濟發展、農村發展、環境與發展等研究。出版專著《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三農”問題》《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理論、模式與政策》,發表論文70余篇。
抓牢抓細抓實農村移風易俗工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 何得桂
建設文明鄉風,離不開移風易俗。移風易俗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我國鄉風文明建設成效以及鄉村全面振興的成色。近年來,黨和國家多措并舉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鄉村環境持續變美,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開展農村移風易俗工作,體現為對農村文化生態、倫理秩序與社會治理模式的引導、塑造,也涉及傳統與現代價值的碰撞、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旨在推動鄉村文明由“外在美”轉變為“內涵美”。深化移風易俗要精準把握其內在規律,不僅要重視看得見的因素,也要重視看不見的文化因素;擺脫簡單的行政推動模式,注重培育政府、社會和民眾的共同締造行為,進而強化“黨建引領、部門協同、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充分尊重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通過典型帶動、激勵引導等方式,使他們更好地成為移風易俗的參與者、推動者;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注重鄉村治理積分制和清單制的運用,遏制鄉村陳規陋習及其新變種,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成效。(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何得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鄉村振興與黨的建設、城鄉融合發展、醫改與養老服務等。發表論文90余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期刊全文轉載。
匯聚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州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黃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重要載體。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把“制度協同—文化認同”的雙重邏輯,落實為“可執行、可監督、可考核”的程序機制。綜觀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實踐,制度協同通過頂層設計、規則銜接與機制創新,形成穩定的制度供給;文化認同則通過價值引領、青年優先與公共體驗,形成堅實的社會基礎與動員能力。通過制度創新,讓居民感受到發展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通過文化聯結,喚醒共同歷史記憶與價值共識。制度協調與文化認同在“物理耦合”與“情感共鳴”的雙螺旋中相互嵌入、相互增益,助推大灣區建設從經濟維度的增長,向社會維度的融合與文化維度的認同拓展,匯聚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面向未來,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系統觀念與底線思維,在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與更高質量民生服務的良性互動、更深價值共識與更廣社會參與的協同推進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與世界級城市群,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注腳和“一國兩制”框架下獨具原創性的中國經驗與治理樣本。(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黃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州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研究。
不斷強化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
——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彭澎
202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農村改革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深化鄉村富民產業金融服務”。發展富民產業有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當前,縣域富民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糧經復合種植、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等產業日益壯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當前,亟需充分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方面的積極作用,以金融創新賦能縣域富民產業發展。一方面,結合農產品種養、加工轉化、品牌銷售、產區服務等環節,構建覆蓋全產業鏈、滿足不同需求的金融產品體系。另一方面,從財政、保險、監管等環節出發,構建一套可復制、可落地、可持續的風險緩釋體系,降低金融機構面向農業領域的經營不確定性,增強金融支持產業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彭澎,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主要著作有《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影響研究》《數字金融能力對家庭農場農業生產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