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交響 育見未來——“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育人的創新探索
“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2023年以來,全國中小學黨建德育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地方重大實踐與重要論述進課程教材經驗交流會、思政課一體化發展與創新交流大會,以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試點福建站觀摩交流活動,相繼落地福州。同期,福建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精心組織“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試點建設,以機制創新走出一條實踐新路。
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如何貫通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感染力?如何統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青少年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及價值認同?近日,人民論壇調研組深入福建教育一線、探訪師生群體,揭秘“大思政”教育的閩派智慧。(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教育強國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雙向賦能
——南京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郭廣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將其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強國不僅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更肩負著傳承文明、創新文化的歷史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其傳承發展不僅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獨特的價值引領,通過筑牢立德樹人根基、塑造教育獨特氣質、豐富教育內容體系,支撐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是破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關鍵路徑。
教育強國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雙向賦能,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與文化協同演進的核心命題,其內在邏輯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品格。教育通過構建傳承機制、創新轉化路徑、培育專業人才三重維度,為傳統文化賦予可持續發展動能;傳統文化則以價值根基筑牢、民族特質塑造、內容體系豐富的三維支撐,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深層文化滋養。二者的辯證統一,不僅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文化繁榮的共生共進,更在實踐中強化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自信,深刻契合文明傳承與國家發展的內在邏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精神根基。(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郭廣銀,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主要著作有《倫理學原理》(主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愛國篇》(主編)等。
新興領域黨務管理的結構功能分析
——山東大學特聘教授 方雷
全面深化改革以來,新興領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強新興領域黨務管理,是新形勢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也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新興領域主要由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新就業群體構成,經濟基礎的市場化、行業發展的分散化以及就業形態的共享性,決定著新興領域黨務管理需要超越傳統黨務管理的結構模式,重塑新興領域有序發展空間。
實現新興領域活力與秩序的平衡,關鍵在于創新黨務管理。在結構上,新興領域黨務管理形成兼具權威性與靈活性的組織結構、專業性與業務性的人才結構、規范性與創新性的制度結構;在功能上,新興領域在政黨領導之維創新黨的政治引領機制,夯實黨的長期執政基礎;在社會管理之維形成持續且有效的治理機制,有效化解新興領域潛在的發展風險;在基層治理之維調適新興領域參與機制,引導培育新興領域融入治理體系的社會資本,增強新興領域治理能力。面向未來,應積極發揮黨務管理功能,使其為動態發展的國家治理體系持續提供穩定有效的支撐性力量,進一步推動黨務管理創新,持續提升新興領域黨務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方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政黨政治研究、政治學理論與方法。主要著作有《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研究》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全球化”與“再全球化”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正教授 王棟
全球化具有多維而復雜、易變又韌性的特征,盡管面臨“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性、全球供應鏈的強勁韌性以及國際流動仍顯著增強,共同構成了全球化應對逆境的免疫力和修復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經濟全球化將進入擴容與升級的“再全球化”階段。“再全球化”具有動力機制轉變、經濟結構變革、區域化與全球化互動、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等特征。
中國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與實踐者。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可逆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不可阻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始終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始終以最大誠意尋求與各國深化合作,并主動以自身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動力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全球化。中國將推動“再全球化”發展,使其經受住全球性挑戰,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一道,以開放、柔和、務實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全球化加速前進,與全球南方國家攜手走出和平之路、發展之路、開放之路與合作之路,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正教授、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雙聘教授、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雙聘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國際冷戰史、國際關系理論、國際安全、東亞安全、美國外交、中美關系。主要著作有《再全球化: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新視角》(合著)、《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戰略領域的中美關系》(主編)等。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人類解放思想實踐形態的邏輯基礎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 范和生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與實踐,不僅是對當前復雜多變國際形勢的敏銳洞察與即時回應,更是對未來世界發展藍圖的前瞻性引領與構想,展現出深遠的歷史洞察力和強烈的現實關懷,蘊含深刻的歷史價值、現實價值和時代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繼承與發展,從四重邏輯上構成其新的實踐形態。
理論邏輯上,二者在邏輯起點、進路與終點相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人類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的自然延伸,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并遵循這一思想的內在邏輯進路,最終指向邏輯終點——“現實的人”。歷史邏輯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全面人類解放的必經階段與現實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推動實現人類解放思想的前瞻性理念,開啟推動實現人類解放的新階段與新篇章,是基于客觀規律與條件的現實選擇與邏輯必然。價值邏輯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二者在價值邏輯上存在高度契合性。實踐邏輯上,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解放的路徑應從政治解放、經濟解放、精神解放和自然解放四個維度逐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人類解放思想相契合,通過構建安全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明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人類提供一條通往未來和平發展的現實路徑。(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范和生,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安徽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博導。研究方向為理論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國際政治社會學、消費社會學、拉丁美洲研究。主要著作有《現代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中拉命運共同體構建研究》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