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王郁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我國正處于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新型城鎮化階段,推動公共服務實現從“有”到“優”、從“廣覆蓋”到“高品質”的轉變,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構建普惠、均衡、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不僅有助于增強城鎮的綜合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將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面向未來,我們應持續深化“人-制-地-技”多維協同的系統性改革,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全過程和各環節,讓城鎮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價值層面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衡量公共服務質量的最終標準;在制度層面著力打破戶籍、財政與行政壁壘,構建有利于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在空間層面堅定落實集約高效、均衡協調的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服務資源精準投放與優化布局;在技術層面統籌智慧化建設與包容性設計,推動技術應用能用、好用。(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郁,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治理、區域與城市發展。著有《城市管理導論》《風險社會中的城市居住生活安全及其制度性根源》等學術成果。
我國縣域治理的功能定位與運行機制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郝亞光
縣域作為我國治理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層級,既是地方治理體系的“中層治理”單元,又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樞紐。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不僅為新時代縣域治理指明發展方向,也進一步明確縣域在城市治理體系中的功能定位。
當新型城鎮化進入“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階段,治理重心已由單一項目推進轉向跨層級的體系能力重塑。因而,考察縣域治理,關鍵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能做成”——揭示其得以穩定運行、可復制推廣的制度邏輯與操作機制。在多層級治理結構中,縣域治理效能的實現有賴于以“機制建構”為軸心的政策轉譯與制度嵌套、以“資源統籌”為節點的城鄉要素鏈接與空間協調、以“任務協同”為重點的多主體合作與治理統籌三大機制。
以縣域治理為抓手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不是單純的增量擴張,也不是簡單的功能分流,而是以人口流動為依據、以要素統籌為路徑、以制度協同為引擎,強化縣域差異化功能定位與治理統籌能力、提升縣域資源整合與要素配置能力、推進縣域政策執行與統籌調度能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持續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要素配置高效性與社會穩定性。(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郝亞光,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家治理研究院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政治與公共政策、基層治理與老齡社會。
分類施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方創琳
縣作為一個基本行政單元,上連大中小城市,下接廣大鄉村,是國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行政單元和空間單元,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點,也是縣域產業的集聚地、消費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以縣城為節點輻射帶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再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帶動更大范圍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策略。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求真務實。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對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紐帶作用,增強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壯大縣域經濟,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針對我國縣與縣之間發展差別巨大的現狀,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鄉融合發展,需要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發展定位、產業支撐等,分類引導,分類施策,分類治理,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的縣和縣城發展路徑。(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方創琳,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獲何梁何利獎、國際地理聯合會杰出實踐獎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科學獎等。
超前謀劃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安全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詹承豫
特大城市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和安全風險的集中反映區域,其要素集約化、人口密集化、運行高速化的態勢日益顯著,成為全球或區域性的輻合點,形成復合的功能需求。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系統建設需求,特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應將平急兩用功能納入長遠規劃。從設計源頭貫穿于城市規劃全過程,既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安全挑戰,又實現對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確保基礎設施在設計階段就兼顧日常運行與緊急狀態下的功能需求,從而在不影響日常服務效能的前提下,增強城市應急反應能力并優化資源利用效率。
具體實施中,細分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極端情境,并明確各情境下的功能目標與轉換任務,通過精準的功能細分與任務分解制定實施路徑,健全平急兩用設施的評估與監督機制,推動城市系統韌性全面提升,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同時,需配套建立分級管理與響應系統,科學劃分資源配置優先級。緊密結合城市空間特征,如空地、地下空間、風險災害特點等,完善平急轉換機制。充分發揮軟硬結合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大幅提升城市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強公共基礎設施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確保突發事件中功能快速有效轉換,切實保障城市運行安全與居民生活需求。(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詹承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安全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應急管理、風險治理、統籌發展和安全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20余項研究課題。
有效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 談國新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以“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目標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在保護非遺的同時,也保護了孕育發展非遺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對于推動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維護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效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民眾與旅游資本緊密協同,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在非遺傳承、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實現平衡、持續發展,達成預期建設目標。一方面,需充分認識到區域內獨特的非遺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將保護非遺及其所屬的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置于首位;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這些資源潛藏的經濟價值,以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為切入點,將保護與發展有機融合,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長期繁榮注入內生動力。(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談國新,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博導,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3551”引進人才。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視覺、三維建模等數字媒體的研究及產品開發,以及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新媒體傳播技術體系等方向的研究。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