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結合”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中山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張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兩個結合”是一場深刻的化學反應,其內在機理體現為,結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結合的過程是相互融合,結合的方式是相互作用,結合的原則是相互尊重,結合的結果是相互成就。“兩個結合”所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單向勝利”,也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復興”,而是二者共同完成的“文明更新”。對于馬克思主義而言,“結合”使其從一種外來理論轉化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通過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獲得更深厚的文化根基、更生動的表達形式和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結合”使其合理內核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以“兩個結合”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需要深入理解和牢牢把握五個基本原則,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堅持開放包容,堅持人民至上。這些原則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以“兩個結合”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基本遵循。(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浩,中山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指委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歐陽奇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在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創新精神貫穿于文化傳承與發展全過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的奮斗目標,主要體現為在人民文化自為、自信、自強中促進文化生產力、凝聚力、競爭力不斷提升。人民文化生產和創造活力的迸發,既貫穿在文化創意、生產、消費、傳播等不同環節,又釋放在全民創造、創新、創作等各種情景中,還表現為文化主體拓展、文化資源豐厚、文化產品充裕、文化產業興旺、文化市場廣闊等方面。作為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我國文化底蘊深厚,我國人民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和資本。激活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就是推動我國文化加快發展、自我提升、不斷超越的過程,也是我國思想理論、價值觀念、道德準則等文化內容在文明交流對話中贏得更多認可的過程,更是中國為世界文明進步發揮更大作用的過程。(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歐陽奇,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毛澤東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出版《毛澤東思想形成與大眾化的三重維度研究》等學術著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十余項課題。
新時代文物保護與傳承煥發新活力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 黃永林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記憶與智慧結晶。文物和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推動文物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已成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物的活化利用讓文物在當代彰顯出蓬勃生機,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紐帶,進而為豐富現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系統謀劃部署文物保護工作,為文物工作擘畫藍圖、指引航向。新時代中國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之路。在建設文化強國新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文物保護利用的重大意義和價值,突出重點、守正創新,不斷探索我國文物保護利用的新機制、新模式、新經驗,努力開創文物保護工作新局面。(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黃永林,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研究。曾獲文化部文化創新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國家圖書獎和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等。
中華美學精神的獨特意蘊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張晶
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美學的集中表述。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展現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獨特發生及運思方式;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彰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創作原則與美學風格;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熔鑄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神內核和意境追求。中華美學精神生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精神的土壤之中,并且在其深處,與中華民族的哲學觀念有著緊密的關聯。
中華美學精神具有強大的精神活性,既非僵化的,也非凝固的,而是充滿不斷創新發展的活力。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不斷生發出新的題材內容,實現藝術形式的突破。中華美學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創作的審美觀念、創作原則和價值取向的凝練與概括,也是中國人的藝術審美觀的集中體現。其不僅存在于文學藝術的長河中,也活躍在當代中國的文藝工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創作活動中。中華美學精神具有的精神活性,一方面是傳承,另一方面是發展,這對于中華美學精神及其標識的深入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張晶,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古代文論。出版《美學的延展》等學術著作二十余部,在《文學評論》《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六百余篇。
時服入禮:隋唐服飾里的盛世氣象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楊瑾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隋唐遺存有大量服飾,生動形象地反映出隋唐兼容并蓄、共融一體的時代文化風貌,“服”證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包容性,表現在地域包容、性別包容、階層包容、民族包容和宗教包容方面。服飾考古視角下,隋唐遺存俑像服飾深度詮釋包容開放社會的內在動力和變化規律。
新中國成立以來,隋唐考古成就斐然。服飾考古框架下,隋唐遺存所見俑像、石質葬具和壁畫所繪人物圖像,印證文獻記載的服制(有禮服與常服之分,包括首服、身服和足服三大部分),為我們呈現出區系類型化、多樣文化因素交融化、時空演變有序化和共存關系具象化等諸多特征。“時服入禮”,生動詮釋隋唐中華服飾文明的璀璨華章。(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楊瑾,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理論博物館學、文物學及中古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代墓葬胡人形象研究”“隋代墓葬中的外來元素及中西文化交融研究”等課題。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