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化發展道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仙芝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的客觀規律,深刻回答了“推進什么樣的城鎮化”“如何推進城鎮化”等重大命題,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立足我國城鎮化具體實踐,以一系列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闡釋了新時代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方向、價值導向和思路方法等重要內容,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創造性。我們要深刻把握這一重要論述提出的重要意義和內容體系的完整性,深刻把握我國城市發展所處歷史方位,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胡仙芝,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治理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發展、行政改革、公務員制度、應急管理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代表專著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改革研究》《我國縣級政務公開發展研究》等。
專業力量下沉:城市基層空間治理新動向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劉佳燕
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城市工作的核心轉向以人為本、全面提升發展質量,應通過空間要素高效配置與功能體系統籌優化,化解“大城市病”,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面對基層空間治理挑戰,我國多個城市結合自身特點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通過規范引導專業團隊扎根基層,提供持續陪伴式服務,探索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的基層空間治理支持體系。根據職責定位與介入形式差異,主要呈現為規劃統籌型、社區協動型、項目介入型、事件參與型四類,通過精準的角色定位與功能側重,共同推動城市基層空間治理效能提升。
面對城鎮化轉型期城市基層空間治理的復雜挑戰,亟須通過推動專業力量下沉、調動多方主體參與,將城市空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轉化為“最美一公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參與式城市規劃新路徑。構建基層治理支持體系,以空間治理為載體,以多方協同共治為手段,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可感可及的民生溫度,使空間變革承載可持續的社會活力,在治理轉型中生動詮釋“秩序與活力共生”的治理智慧。(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佳燕,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住房與社區規劃專委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社會規劃研究、社區規劃與住房研究、可持續城市更新。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
數智賦能農商文旅融合
——武漢大學電子商務研究與發展中心教授 吳江
數智賦能是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增強地方經濟韌性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路徑。在數智技術的深度介入下,農業的生產模式將從粗放走向精細化、智能化轉變,商貿從單純交易向智慧供應鏈與多渠道拓展,文化與旅游資源也將從被動展示向數字化、沉浸式與交互式體驗過渡。推進數智賦能農商文旅融合發展,要連接農商文旅產業主體,充分發揮好數據要素的價值,促進不同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利用區塊鏈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實現可信數據交互與高效互動,激發創新活力;推動農商文旅新模式的數智聚變,圍繞新消費場景與商業模式的營造與拓展,推動“農業+電商+文創+旅游”的多維融合,實現價值共創。
數智賦能農商文旅融合是新時代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將為中國鄉村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應搭建擴展數字場景,推動數智賦能的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持續完善政策體系、構建產業聯盟,發揮網絡聚集效應,通過孵化器、加速器與創新基金等措施,激勵創業者與創新團隊提出更多服務創新、技術改進與商業模式迭代的方案。鼓勵優秀企業與國際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經驗和技術標準,提升中國在農商文旅數智融合領域的全球影響力與競爭優勢。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創新,鼓勵高校與研究機構為產業輸入高素質的數字化人才,提升全產業鏈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構建協調、開放、共贏的產業生態體系。(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吳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珞珈特聘教授,電子商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涉及商務數據智能、社會網絡計算、網絡信息計量、數字鄉村建設、智慧醫療康養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研究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先后主持多項國家級項目。
人工智能價值對齊困難及其實現路徑探析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王伯魯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大模型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學習能力引發了當今諸多社會領域的變革,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初現,將人類帶入了數智化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并得到推廣應用,遵循“智能邏輯”,對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顛覆性和革命性的影響。如何確保人工智能系統行為與人類價值觀念、倫理原則和真實意圖相一致,避免產生有害或誤導性輸出,即實現與人類的價值對齊,已成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界、產業界關注的焦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價值對齊既是技術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安全、可靠、可控的關鍵所在。
人工智能承載著研發者、訓練者、使用者等多方主體的意志或價值訴求,這是價值對齊的基礎和前提。價值對齊是一個社會多方協同、持續演進的復雜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進行時態而不是完成時態。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價值負載及其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挑戰。通過價值引導、制度規約、協同治理、技術突破和敏捷治理等途徑和措施,更有效地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沖擊及其價值對齊困難,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福祉的最大化。(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伯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技術哲學。主要著作有《社會技術化問題研究》《技術困境及其超越》等。
筑牢消費信心的金融基石
——中央財經大學國家財經戰略研究院、北京財經研究基地研究員 昌忠澤
202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在運用金融政策工具系統激活內需潛力、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邁出的關鍵一步。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居民消費潛力巨大,但動能尚未完全釋放。在此背景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能否精準、高效地注入消費領域,不僅事關穩增長目標的實現,更決定著以內需為主導的可持續增長模式的穩固構建。《指導意見》的出臺,通過系統部署普惠信貸支持、支付體系升級、財富管理優化、保險保障強化四大政策抓手,引導金融體系創新產品、優化服務、降低門檻、分散風險,深度激活蟄伏的消費潛能,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內生動力。
金融促進消費,關鍵是通過精準設計政策工具,作用于消費鏈條的關鍵環節,系統地破除消費障礙、激發消費意愿、保障消費能力。金融促進消費絕非“放水漫灌”,而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系統工程。(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昌忠澤,中央財經大學國家財經戰略研究院、北京財經研究基地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經濟發展、產業經濟、財政金融理論與政策、人口老齡化。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特征及其演變邏輯研究》首席專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90余篇,出版著作4部。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