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辦好辦優縣級中學為重點推進鄉村教育現代化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顧明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鄉村教育明顯加強,但鄉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發展中的短板。隨著我國城鎮化深入推進,人口遷移流動日益活躍,教育資源配置需要相應作出調整。
辦好縣級中學,是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突破點。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是未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趨勢。未來教育發展應著力推動職普融通,大力辦好綜合高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優質、更適配的成長路徑;為適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普通高中需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特長與未來規劃自主選擇,以“多樣化課程”支撐“個性化成長”。有優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優質的學生。建設優質的教師隊伍,既要重點辦好地方師范院校,提升其辦學質量與建設水平;又要適當增加地方師范院校公費師范生招生名額,聚焦培養當地師范生,讓他們到農村“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還要推動城市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開展長期有計劃的對口幫扶,助力鄉村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水平。(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教育、教育哲學、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教師教育等。2014年獲“吳玉章終身成就獎”,2023年獲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第四屆“教學大師獎”。
新型舉國體制下科技治理現代化的邏輯進路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丁明磊
推進科技治理現代化是一項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系統性工程,關鍵在于平衡政府與市場、安全與發展、自主與開放的關系。面對復雜國際環境和國內改革重任,需立足中國實際,健全新型舉國體制。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守正創新與開放包容并重,加快構建“數據驅動、智能決策、全球協同”的現代化科技治理體系,需要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打通“政府引導—市場驅動—要素流動”的關鍵環節,體系化布局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打通創新要素流動堵點,優化配置資源。打通“產學研融合—基礎與應用融通—全球創新聯動”的生態鏈路,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與成果轉化,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化協同攻關。從政策協同、人才評價、科研組織模式等維度實現突破,構建跨部門政策協同機制,創新人才評價激勵體系,優化科研組織管理模式,釋放創新動能。
面向未來,新型舉國體制需要在數字化轉型中進一步升級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條兼顧國家意志與市場活力、安全底線與開放合作的新型創新道路,為人類科技進步提供新的制度參照。(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丁明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技術經濟與創新管理、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等方面研究。“十三五”“十四五”等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編制研究組主要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研究工作組成員。
內外協同深化產教融合
——同濟大學同濟講座教授 史秋衡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構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關鍵環節和有力支撐。產教融合作為促進教育事業與社會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途徑,在教育體系創新發展、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方面意義重大。
當前,產教融合已由“是否需要融合”的基礎性探索,轉向“如何實現有組織融合”的系統性布局,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重構工作與產業創新升級工作,踏入攻堅克難階段。需以更系統化的策略促進產教融合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從結構邏輯而言,教育體系需要通過推進分類改革、育人融通和要素整合,實現教育體系內部的有組織布局;而從實踐邏輯來看,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組織適應性變革和平臺共建是完善外部有組織關聯機制的關鍵舉措。依托這種內外協同的發展模式,產教融合正逐步探索出打破現實梗阻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為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共生奠定堅實基礎。通過促進教育與產業在資源、目標與功能上的深度匹配,使二者在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與協同共進,進而為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精準的支撐。(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史秋衡,同濟大學同濟講座教授,廈門大學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博導,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與評估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職業技術教育。主要著作有《國家高校分類體系及其設置標準實證研究》《國家大學生學情發展研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研究》(合著)等。
培養造就與教育強國相匹配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梅兵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其政治屬性強調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教師隊伍必須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最高使命,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
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將政治標準擺在首位,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長效機制,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頂層設計,完善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評價與激勵機制,確保教師隊伍整體政治可靠、信念堅定、師德高尚。系統構建將黨的教育方針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制度體系和能力支撐體系,引導全體教師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從教師個體層面看,教師必須心懷“國之大者”,持續深化自身思政理論修養。通過系統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精準領會國家政策方針,將政治要求融入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學生評價等全過程,將價值引領、精神塑造融合貫穿于教育教學各環節,以崇高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情操引領學生,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梅兵,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院長,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主要從事學習與記憶的分子機制以及神經退行性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先后主持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教材2部。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理念轉變與發展進路
——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 劉三女牙
智能時代的教育理念將發生深刻變革,育人新格局、教學新形態、評價新方法、治理新圖景將不斷涌現。通過打造新基座、建立新范式、探索新模式、構造新樣態、形成新導向及塑造新生態,教育系統有望在人工智能時代迎來全新的建設圖景與發展進路,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雙向賦能。
在供給側,人工智能憑借深度語義理解和智能生成能力,助推教育資源動態優化與重組,將資源適配為區域化、校本化版本,以此實現資源精準投放,為個性化教育創造良好條件;在需求側,基于智能算法的資源推送機制,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征,自動生成階梯式學習材料,促進學習資源與個體需求高效對接,為“大規模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想落地,開辟廣闊資源空間。
人工智能通過持續追蹤和量化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如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自主學習時長等,勾勒個體知識建構軌跡,描繪動態、細致的“過程性畫像”,可以為結果評價、綜合評價、增值評價、過程評價提供技術和數據依托,為教育評價提供科學客觀依據,讓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據此改進教學策略設計或優化教學策略實施。(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三女牙,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人工智能教育學部部長、教授,教育部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長期從事教育大數據、智能教育、教育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承擔國家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21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0部。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