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時代文化治理的范式轉變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方興東
DeepSeek的問世,開啟人工智能全面應用、主流化階段,進一步強化全球信息的流動性和共通性,并為構建智能時代文化治理新范式賦能。文化不再是傳統國界之內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小世界”現象,而是以“文明體”的形態參與全球互動和交流。從“14億人思維”到“80億人思維”,從“站在中國看世界”到“站在世界看中國”,全新的思維方式逐漸重塑我們固有的認知,并不斷拓寬中國文化發展與治理的視野。在范式變遷的過程中,文化治理主體也從過去大眾傳播時代中心化、集中式且具有單向權威性的“政府—媒體”的雙重治理主體,轉變為智能傳播時代分布式的“政府—平臺—算法—人工智能—用戶”的多方治理主體,進而推進整體文化治理范式的變革。
智能時代中國的文化治理,需體現全球視野下“發展中治理”的獨特智慧:既通過本土化部署維護文化主權,又以動態框架適應技術迭代;既在國內構建安全防線,又在全球推動規則重塑。這種平衡哲學的背后,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技術發展不應成為零和博弈的工具,而應成為增進共同福祉的橋梁。未來,隨著《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有望在技術倫理、標準互認、能力建設三大領域貢獻更多“東方智慧”。(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方興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方向為網絡安全戰略、全球網絡治理、新媒體與數字傳播。主要著作有《IT史記》(合著)、《鴻蒙開物:終端操作系統破曉之路》(合著)等。
以文化與經濟融合促進非遺產品開發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 黃韞慧
近年來,非遺經濟快速發展,各地積極創新非遺展示方式、開發非遺產品,非遺消費持續增長。許多近期流行的非遺手工制品,如非遺漆扇和非遺簪花圍,因其參與門檻低且視覺效果顯著,引發人們廣泛的興趣。這些產品不僅便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參與經歷,而且能引發朋友的關注、互動與討論,逐漸演變為一種時尚潮流。非遺產品能夠通過精確的市場定位、情感價值塑造以及創新設計,實現從文化符號到日常消費品的蛻變。
目前,非遺產品主要為消費者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幫助他們理解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非遺產品要成為消費者生活中的常態,并超越文旅場景的單次體驗,需要提供更為實際的價值。為此,應從增強非遺產品的實用性、突出非遺產品的個性表達和身份展示的功能、開發非遺產品的禮品市場、將非遺產品打造成通往理想生活的路徑、提升非遺產品的投資價值與增值潛力等方面發力,使非遺產品走向更大的市場,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經濟增長點。(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6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黃韞慧,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聚焦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包括管理者決策、感官體驗與感官營銷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50余篇。
以“新型城建”提升城市韌性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教授 吳建南
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提升基層監測預警、快速響應等核心能力,從根本上增強基層風險防控韌性。為此,既要立足實證風險數據建立動態問題清單,將跨域關聯風險轉化為可量化任務,又要通過基層參與挖掘真實需求,以“問題是否清晰”與“需求是否清晰”為兩個核心維度構建四象限動態適配矩陣,為不同應急場景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開發,提供差異化策略工具箱,確保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精準對接。
唯有將問題導向與需求牽引有機結合,將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基層應急管理的治理效能,才能有效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筑牢守護人民安全的防線。在問題導向方面,整合災害普查數據、12345熱線數據、歷史事件復盤等多數據源,系統梳理基層應急管理中的核心問題,建立動態更新的問題清單機制,不斷提升基層風險與應急問題的清晰度。在需求牽引方面,在場景開發和完善過程中引入基層參與思路,通過“群眾點單”“基層試用”等方式,進行需求共創與設計,確保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貼近實際需求。(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吳建南,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改革創新與城市治理、人工智能與韌性安全。出版專著《改革創新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
和美鄉村建設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包曉斌
和美鄉村建設是推進農業強國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和應有之義。“和美鄉村”是對“美麗鄉村”的豐富與拓展,更加契合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目標,更加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強調鄉村建設的全面提升,更加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和美鄉村建設下,和諧共生、和睦相處的鄉村內涵被進一步豐富,不僅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也強調社會善治的良序之美、民風淳樸的人性之美、家風建設的傳承之美、睦鄰友好的互助之美,農民精神風貌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這也正響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應重點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和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及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和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四個方面著力。(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9期 ,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包曉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主要代表作有《中國農業綠色轉型的生態補償政策研究》(專著)、《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策略研究》(論文)等。
培育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現實路徑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 伍麟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外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促進社會合作與增進社會團結提出了新挑戰。現代性所蘊含的各種力量使得個體的本位及權利意識不斷強化。與此同時,新穎獨特的社會觀念常常獲得關注、受人青睞,契約式的陌生人關系成為更加廣泛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的主要特征,平等自主的行為判斷和選擇成為更多人內化的自覺。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層治理應當更好回應人們對于信息透明、程序合規、注重公平的期盼。通過優化社會治理方式,實現個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高度信任和充分合作。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源頭預防、“抓早抓小”,準確研判網絡輿論發展趨向。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基層社區提供“主動給予、重點傾斜、兼顧普惠”的心理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2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伍麟,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發展和治理。主要代表作有《風險化解與社會信任》(專著)、《心理服務數字平臺的結構優勢與價值實現》(論文)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