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步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 仇保興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我們應深刻把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確保其長期建設質效。
面對新的人口環境和條件,城鎮化建設應適應新的人口形勢,倡導居家養老、推動社區適老化改造,發展鄉村養老,在車站、機場等場所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把握住房需求和機動化出行水平的變化趨勢,推動大城市實現有機疏散,避免空間扁平化和美國式郊區化。在嚴格的空間規劃和總量管控下,使農村建設用地有序進入城市土地市場;推進城鄉緊湊化改造,通過節約用地實現減量化發展。要堅持“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防范城鄉一體化實施中的簡單化傾向,避免對鄉村文化和旅游資源造成破壞。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和持續增長的人口流動性,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系統提升城市災害防御和應對能力。
未來,應充分發揮城市群的引領作用,廣泛融合人工智能、5G、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打造更加綠色、宜居的城市環境;通過推進生態修復、改善人居、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經濟可持續發展;依托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高效集聚要素資源,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仇保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曾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多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綠色建筑協會和國際水協獎項,多部著作被英、德、意大利等國出版社翻譯出版發行。
攜手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李慧明
2025年9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全球氣候治理在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成效關乎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向。
全球氣候治理的過程是推動各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碳排放中和或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在這一過程中,既需有利于促進人類社會低碳發展以及推進人類集體行動的科學知識、思想、觀念與價值觀,也需維持和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人類集體行動的制度、機制和規則,更需促進能源清潔轉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以及推動經濟社會活動低碳化的資金、技術與其他物質手段,是一個涉及制度、技術、資金等多維度的系統工程。
中國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自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貢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色面積。當前,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分化加劇、傳統多邊機制效能弱化的背景下,加強南南氣候合作已超越單純的國際關系范疇,成為應對系統性風險、重塑公平氣候治理秩序的必然選擇。這種合作不僅關乎經濟技術合作,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套適應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現實需求的氣候治理新范式。(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李慧明,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氣候治理、歐盟氣候政策、環境政治、中國氣候政策與氣候外交。出版專著《世界金融危機與國際秩序轉型》《生態現代化與氣候治理——歐盟國際氣候談判立場研究》等。
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杜歡政
在各個領域低碳發展的過程中,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建設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既能夠體現“雙碳”目標下的減碳硬指標,又能體現現代化治理體系中的軟實力。資源化體系建設是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在前端,資源化可以減少初級材料的需求量,降低資源開采過程中的碳排放;在中端,資源化的技術工藝路線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在末端,資源化體系建設將廢棄物視為一種潛在的資源,減少了末端處置所帶來的碳排放量。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體現了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的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耦合,科學與人文的碰撞,法治和民主的相承。
高標準推進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需要從優化人居空間布局、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強科技創新、實現生態價值轉化、引導全民參與、強化國際合作等方面著手,系統性布局,協同推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杜歡政,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循環經濟與區域經濟、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核心要義與健全路徑
——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杜治洲
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是指全面從嚴治黨主體、客體和手段等諸要素組合而成的全面、系統、協調、高效的有機整體。2024年6月,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明確了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基本框架結構,即組織體系、教育體系、監管體系、制度體系和責任體系等五個子體系。同時,這次集體學習在實現“要素齊全、功能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總目標的指導下,提出了健全五個子體系的具體衡量標準,從而為評估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成熟度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據。
全面從嚴治黨,組織體系是保障,教育體系是基礎,監管體系是關鍵,制度體系是根本,責任體系是動力。五個子體系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支撐、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服務于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規劃,更要針對每一個子體系個性化的功能和特點,有的放矢、協同一致地穩步推進。應著眼于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全面增強組織體系的貫通力,鞏固教育體系的凝聚力,提升監管體系的糾偏力,強化制度體系的執行力,夯實責任體系的驅動力。(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杜治洲,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出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研究》等多部著作。
協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提質增效——以古都洛陽為例
——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 余杰
世界遺產是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正式頒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5年,我國加入該合約。幾十年來,我國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統籌推進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不斷推動理念創新、技術革新。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走出了一條符合國際規則、適應中國國情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之路。目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承擔起了與之相應的大國責任。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中游,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絲綢之路、大運河和萬里茶道在洛陽交匯,這里歷史文化資源分布密集,得天獨厚,是堅定文化自信,展示古都形象,讓世人讀懂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載體和金色名片。洛陽市在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事業中,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和文化遺產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把“三個有利于”要求貫徹始終,結合城市改造更新,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全方位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促進了洛陽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互促共贏。這既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舊城改造更新協同發展的典型案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將持續為古都復興、重振輝煌注入新的活力,為城市發展提質增效作出新的貢獻。(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余杰,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曾任洛陽市文物局局長。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