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特征與趨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研究員 李楊
隨著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服務業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黏合劑”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數字經濟時代服務貿易是全球經貿復蘇的主動力之一。一方面,服務貿易是全球生產活動的重要鏈接。近年來,世界經濟經歷快速技術發展帶來的結構性變革,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深刻影響世界各國生產和就業格局。另一方面,服務貿易是全球經貿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服務業在社會生產中地位的提升促使服務貿易成為全球貿易最具活力的部分,日益成為推動全球經貿增長的重要力量。
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服務業領域的應用,帶動傳統服務貿易提升,催生服務貿易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服務貿易發展呈現數字化趨勢,“雙碳”目標背景下服務貿易發展呈現綠色化趨勢,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服務貿易發展呈現智能化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同時在服務貿易競爭力、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以及服務貿易與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對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新特征新機遇,我國需要積極融入全球服務貿易體系,穩步推進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高標準打造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平臺,推動“數字+服務+產業”融合發展。(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7期)
作者簡介
李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區域貿易協定、國際經貿規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
為全球數字經濟注入“上合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多邊與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李勇慧
當今世界,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為國際合作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作為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合作組織,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將促進成員國數字合作、推動成員國數字轉型作為重要合作方向,逐步形成以制度保障為牽引、以基礎設施為底座、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經濟融合為目標、以安全治理為保障的系統性合作模式。
2025年9月1日,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通過《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關于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聲明》。上合組織成員國充分認識到開展數字領域合作對于彌補數字鴻溝、促進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重申要加強上合組織框架下的數字經濟合作,保障信息安全。面對成員國之間數字技術標準和規則不統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合作機制不完善、數據安全監管缺乏等挑戰,未來應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合作機制化、常態化,全面提升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促進技術標準和規則統一,深入推進數字技術創新成果互惠共享,賦能各國產業轉型升級,共同構建多邊協同的數字安全治理體系,從而建設更加平等、普惠、包容的數字世界,為構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7期)
作者簡介
李勇慧,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多邊與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俄羅斯對外政策、中俄美關系、歐亞地區多邊與區域合作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出版專著一部,撰寫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近百篇。
全球治理倡議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劉卿
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在這一承前啟后的特殊歷史年份,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 +”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回應了國際社會對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的迫切呼喚。這一重要倡議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標識性概念之一,標志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體系日臻完善。
習近平主席明確闡釋了全球治理倡議的內涵,即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這五大核心理念相輔相成,共同形成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深刻闡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則、方法和路徑。其中,主權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國際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多邊主義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徑,以人為本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取向,行動導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則。全球治理倡議是繼三大全球倡議之后,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貢獻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四大全球倡議各有側重,四個維度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發展是基礎,安全是保障,文明是紐帶,治理是關鍵,共同構建“四位一體”的協同框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系統性方案,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彰顯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擔當作為。(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7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劉卿,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美國、亞太、區域一體化、中國外交。主要論文有《全球安全倡議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等。
推動建立國際調解院:構建全球多元爭端解決機制的中國方案
——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 夏莉萍
當今世界正處于動蕩變革期,地緣政治矛盾尖銳,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發展赤字與不平等加劇,國際爭端層出不窮。各方對及時有效化解糾紛、維護正常國際秩序的需求愈發迫切。然而,國家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互信缺失,多邊主義機制受到沖擊、有效性下降;新興力量雖崛起,但在既有國際機制中代表性不足,全球治理體系出現部分失靈。國際社會在爭端解決方面面臨嚴重的供需矛盾,亟需創新改革。
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和首屆國際調解論壇于2025年5月30日在中國香港舉辦,33個創始成員國代表簽署《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并見證國際調解院官方網站正式上線。國際調解院是由中國牽頭、經各方共同協商建立的、以條約為基礎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致力于以和平友好方式解決爭議、處理分歧。國際調解院創新構建開放包容架構,成員資格向所有國家及國際組織開放,調解服務不限于締約國,且與現有機制并行不悖;其調解過程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強調不干涉內政、自愿參與、可隨時撤回請求;調解目標聚焦靈活高效,通過多元化調解員隊伍、前置性預防機制、合理費用分擔及約束力和解協議等設計,推動實現從“對抗性司法”轉向“共識治理”。這一機制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思想以及“天下無訟”理念,既回應發展中國家對公平爭端解決機制的需求,又展現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為動蕩變革期的世界提供和平解決爭端的新路徑。(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7期)
作者簡介
夏莉萍,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博導。長期從事當代中國外交、領事與僑務問題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專著2部、合著10部;發表論文50余篇。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的歷史智慧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李憲堂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思想,呈現為儒、法、道相輔相成的三合結構:儒家奉持“中庸之道”,主張德刑互補,禮法并重;道家主張以簡馭繁,無為而治;法家主張賞信罰明,嚴刑峻法。三家關于天人關系、社會關系、人性論等基礎性問題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其區別在于對“治理對象”之“態度”的不同。儒、道、法三家之外,還有特定社會歷史情勢下出現的墨家、陰陽家等邊緣性流派(墨家在戰國晚期一度成為顯學,但隨著時移世易,很快喪失了存在的基礎和條件),它們的某些觀點和主張會被不同時代的統治者所吸收,或在某種程度上為社會大眾所奉持,但很少對國家治理的政策措施產生長時期的實質性影響。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的發展和演變,經歷由萌芽到系統化、由同源異流到交匯融合的過程。歷經數千年融匯和積淀,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形成以建構“大一統”天道秩序為目標、以“德治”為核心、以“禮法互補”為手段的獨特體系,體現出“多元一體”的文化包容性、天下為公的人類整體性視野、倫理與政治的深度融合、剛柔相濟的治理方式、因應時變的預防性治理觀等歷史智慧。(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7期)
作者簡介
李憲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先秦史、中國經濟思想史等。代表作有《聆聽萬物的歌唱——<詩經•國風>講讀》等。
【往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