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建黨精神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闡釋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歐陽淞
偉大建黨精神來自創建黨的非凡歷程,推動了黨的百年探索、百年奮斗,經受了黨的百年實踐檢驗。偉大建黨精神一方面堅持唯物論,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形成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堅持辯證法,承認能動的革命反映論,承認認識對于實踐的反作用。創建黨的偉大實踐,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黨的先驅從無到有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實踐,開啟了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組織條件;黨的先驅播撒馬克思主義火種的曲折實踐,確立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理論信仰和遠大理想信念,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條件;黨的先驅領導工農運動的無畏探索,開啟了浴血奮戰的艱險實踐,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鮮明政治立場和頑強意志品質條件。
偉大建黨精神充分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的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活水;鞭策著中國共產黨人勇于自我革命,把黨鍛造得堅強而有力量;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積極開展思想探索,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飛躍;鼓舞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取得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輝映征程、燭照未來。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甘于奉獻、堅持奮斗,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歐陽淞,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原會長、研究員,全國黨建研究會顧問,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黨的歷史研究、黨的建設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基本問題研究》《黨史學基本問題研究》《黨的建設論稿》《黨的歷史論稿》等。
全球網絡空間沖突的三維分析框架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楊峰
“沖突”是理解全球網絡空間失序結果的關鍵變量,也是全球網絡空間秩序生成的重要張力,其根植于網絡空間相對開放自由與存在制度差異的特性之中,體現為不同國家與區域權力、價值、主張及路徑等方面的分歧。全球網絡空間沖突中,主體競合、主張分歧、機制摩擦三者相互交織、遞進循環,形成全球網絡空間秩序與失序并存的張力。其構成的三維分析框架,能夠揭示全球網絡空間秩序未竟狀態的內在邏輯:主體多樣且權力分布不均、價值差異且政策分歧加劇、共識缺失且治理機制碎片化。
全球網絡空間沖突根源于多方主體間的結構性不對稱與價值觀差異,進而導致政策主張分歧和治理機制摩擦不斷加劇,形成秩序與失序交織的動態格局。通過構建全球網絡空間沖突三維分析框架,不僅能夠有效把握全球網絡空間的當前境況,有助于解析當下人工智能治理、數據跨境流動等議題背后的深層張力,還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網絡空間中主要沖突,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為探尋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路徑、應對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赤字提供理論工具。(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楊峰,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數據安全與網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網絡空間治理、數字不平等治理、政府信息管理。主要論文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互聯網治理:歷程、成就與經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鴻溝生成》等。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
——北京市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馬相東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歷史經驗。我國對外開放歷經的三次浪潮有效促進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三大階段的持續推進。當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促進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制度型開放是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現實需要;深化外貿外資體制改革是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現實要求。
未來,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路徑包括:其一,通過深入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其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針對當前外貿體制方面的短板與弱項,從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減少制約要素流動的“邊境后”壁壘、創新發展數字貿易等方面,加快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其三,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深耕中國市場;其四,堅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府引導、國際規則”的協調推進原則,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方面,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馬相東,北京市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投資、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主要著作有《企業異質性與中國出口省際失衡研究》《企業異質性與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研究》等。
極境人工智能的性能與倫理統一發展理念
——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 潘恩榮
“極境人工智能”是指通過數據、算法和算力三方的共同作用,使人工智能技術結構性能達到極高水平,進而在應用場景中的效果達到或突破使用者現有認知的邊界。當前,“極境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發展到可以替代或超越人類智能的水平,突破人類以往認知的邊界。充足且高質量的數據是“極境人工智能”的最大貢獻者,在“數據耗盡”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充分的高質量數據,人工智能將是一只“紙老虎”。單純搶占數據只是權宜之計,即使人類所有公域私域的數據都能夠即時獲得,這些數據量也趕不上模型訓練的需求量。因此,生成高質量的合成數據,才是突破數據瓶頸、推動人工智能變得更“聰明”的正確發展思路。
世界模型和具身智能有望供給保質保量的合成數據來訓練更“聰明”的人工智能,但難以“馴虎為牛”,使其成為“更向善的人工智能”。從合成數據的角度看,“聰明的人工智能”指向智能體的“造物”能力,“向善的人工智能”則指向智能體的“倫理”能力。在世界模型和具身智能的基礎上,未來的極境人工智能將實現“聰明的人工智能”與“向善的人工智能”的統一。應擺脫西方發展人工智能的慣性思維,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新的“極境人工智能”向善的發展思路,即“造物與倫理相統一”的造化論。(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5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潘恩榮,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工程設計哲學與設計倫理、人工智能倫理、技術知識論。主要著作有《工程設計哲學: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與資本邏輯》。
數字經濟時代融合式創新機理與發展路徑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院長 金雪濤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領域眾多企業通過“融合式創新”充分發揮協同合作優勢,實現低成本的技術迭代與升級,推動新的“技術-經濟”范式發展。數字經濟時代融合式創新的特征,包括技術融合化、數據要素化、產業融合化、信息能量化、算力網絡化。融合式創新以技術融合和協同合作為支柱,推進人工智能系統基礎設施層、數據層、算法模型層、服務化層、應用生態層和安全治理層的優化。
從未來的發展看,我國促進融合式創新需要從以下三方面進一步強化。首先,以創新為目標推進跨領域合作:鼓勵跨學科研究,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同企業間形成產業鏈縱向與橫向的合作關系;企業快速適應技術、商業模式和市場變化。其次,以算力為中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加大對國產芯片等核心硬件的研發投入;增強大型、高效能數據中心的建設。再次,以用戶為導向推動技術與產業融合:精準定位高價值需求,實現目標導向的融合創新;更多采用“場景切片”方法,按用戶需求對場景應用進行分級分類,將復雜需求拆解為可技術化的小模塊;利用數字技術全鏈條賦能傳統產業;不斷進行敏捷迭代,保障融合創新的市場適配性。(選自《學術前沿》,2025年第13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金雪濤,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主要著作有《文化產業投融資:理論與案例》《數字媒體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合著)《三網融合與我國有線電視網絡發展戰略研究》(合著)等。
【往期精彩內容】